积土成山 积水成海 ——文言文复习教学之我见 高 莺
积土成山 积水成海
——文言文复习教学之我见
◎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中心学校 高 莺
文言文阅读是襄阳市中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它以满分十分的高分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位置。它既是师生复习时的“软肋”,又是考生获得高分的重要阵地。以我多年复习备考总结出的经验来看,文言文的复习教学只有抓住规律,理清思路,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告别“乱花渐欲迷人眼”,迎来“万紫千红总是春”。唯有善下巧功,方能力求突破。
一、心中有标,引路牢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中考文言文复习的标尺,必须牢牢把握,有利于明确复习的“着力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考试说明》则强调从字词解释,划分节奏,翻译语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观点及情感这五个方面考查。中考复习必须以此为依据来安排教学,既不拔高要求,也不能降低标准。备考教师要准确把握,才能在复习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基于以上分析,2022年文言文阅读备考我是这样做的:
二、备考充分,方向明确
(一)准确把握中考文言文命题规律和趋势。
中考文言文阅读以课外文言文作为命题材料,选材经典而浅显,兼具意理。侧重考查学生根据课内的注释,来理解课外文言字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文言句子在文段中的意思,以及理解和领悟整篇选文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将其与课内的文言文比较阅读,着力体现文言文阅读命题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
命题题型依然以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为主,字词的理解常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句子节奏的划分是选择题,选文内容的理解及作者的情感观点,多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这些题型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相关考点的掌握情况,因而今年的中考还将会围绕上述题型“做文章”。
我将其作为备考的依据,以此把握命题方向,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复习备考。
(二)立足课内,积累文言知识。
一般来说,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比较浅显,学生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好,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也相应会提高。复习好课内文言文就成了中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的关键。复习时必须紧扣教材,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和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我对课本中文言文的复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词的积累。
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均来自课下注释,复习时要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还要整理文言文实词的特殊用法。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几个考点上面。这些知识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单位梳理。
①一词多义
这是文言文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复习时我指导学生对七—九年级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让他们结合语境去判断其含义。
②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现象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常见的活用情况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每复习一课,我就让学生整理本课的词类活用词语在积累本上。
③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不仅是理解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命题者的关注点。学生根据课本的笔记,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归纳。
④通假字 初中三年文言课下注释的通假字不多,学生自己归纳并熟记。
2.虚词的积累
虚词的复习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的一般用法,复习时要以课本为本,借助课本例句,对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及意义进行归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常见句式的掌握 了解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的必备。常见文言句式有:
①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用“非”,“乃”,“为”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
②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
③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④被动句:常借助被动词,如“于”、“被”、“见”、“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如:“帝感其诚”中的“感”就是“被┄┄感动”之意。
⑤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一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如表示陈述的“以为/以……为”、“所以”,表疑问的“如何/如……何”、“何如”、“何苦”,表反问的“何有”、“何……之有”、“不亦……乎”等。
不论复习什么板块, “考什么”和“怎么考”总是我最先思考的问题。作为备考教师,我们都清楚考查的题型和方式会发生变化,但考查的内容定会回归课本,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其实是课内文言文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这部分内容的复习我设计了两轮:第一轮是学生自己紧扣课本,自主复习。复习的要点是文学常识、课下注释、课堂笔记(侧重内容、主旨、写法)。复习的时间以早自习和星期六相结合。我认为只有熟悉课内40篇文言文的内容,做到“胸中有书”,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这样学生做课外文言文阅读语段时,才能心中有数,笔下有货。熟记类知识的复习总是和当堂检测相搭配的。我会把重点词语解释、主要内容主旨及写法等,制成一张检测小卷,大多在下课前10分钟合书考试。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和剩余时间,以教师当天批改为主,偶有当堂集体互改。而后要求学生在两天之内改错再上交。这样学生历经书本识记—小卷检测—改错订正三轮复习,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牢固掌握。扎实做好“记”、“ 考”、“ 改”三步,就能把好“基础关”,做到字字落实,人人过关。
第二轮复习,将六册书中的40篇文言文按照十大主题来划分并归类,生活情趣篇:《陈太丘与友期》《咏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寓言神话篇:《狼》《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民间艺术篇:《卖油翁》《核舟记》;学习篇:《〈论语〉十二则》《诫子书》《孙权劝学》《河中石兽》《虽有佳肴》《送东阳马生序》;山水篇:《三峡》《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言志篇:《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富贵不能淫》《北冥有鱼》《鱼我所欲也》;人物传记篇:《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劝谕篇:《马说》《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治国篇:《大道之行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每一主题用2到3课时,由教师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同主题的多篇文章在思想内容、写作方法、作者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拓展知识的空间。为解答拓展启示类的主观题打下坚实基础。
(三)精选题型,提高阅读能力
从《2022年复习指南》和近三年适应性考试试题中精选题型与中考一致,难易度与中考接近的文言语段让学生练习,并指导学生理解课外文言文要时时联想到课内已学的知识,以课内知识来解答课外语段的问题,做到课内外沟通。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当天复习的文言篇目,选取与之相近的课外文言语段,课上15分钟完成练习。评讲则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人翻译一句进行,火车头不固定,行进方向以语句难易程度而改变。这样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既便于我了解他对文言文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能让我判断他听讲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听讲的效率。
三、教会方法,胸有成竹
课内文言文字、词、句的复习都是为了能够灵活迁移,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并进行答题。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解答文言文阅读各类题型的具体方法,才能正确理解课外文言语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为获得语文高分奠定基础。
(一)教会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语段,审清题意。
课外文言文阅读关键是要读懂文章,审清题意。首先要读懂标题,标题有时概况了文章主要内容,有时暗示了主旨;其次抓关键语句,看首尾段,看议论抒情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逐句疏通。我从学生七年级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就教给他们“留”、“换”、“补”、“增”、“删”、“调”的六字翻译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翻译原则。翻译课外文言文,扩词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但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可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的情节,猜测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审题时要抓关键词,揣摩命题意图,找准答题范围、方向、角度,把握题干的显性信息,进而探知其隐形信息,同时看清分数分配。尤其要提醒学生把题目读完整,注意括号里的特定要求。如“用原文回答”,“不超过20字”等。
(二)教会学生准确全面、有效规范地答题。
读懂文言语段是正确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前提条件,有效规范的答题是其获得高分的不二法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和情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概括,用语简洁准确。常见的思路有先总后分,先观点后理由。不能答非所问,脱离原文和主题。答题要力求做到紧扣问题、紧扣文本、紧扣标题、紧扣主题,这样才能得高分。在评讲文言文阅读题时,我总是提醒学生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作答。
文言文的复习是个系统工程,学生阅读课文文言语段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唯有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依据考点组织教学,积累文言词汇,掌握答题技巧,多做语段训练,巩固方法。把这些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把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定会成为专家中的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