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地理学习的内驱力 吴仕群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地理学习的内驱力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街道第二中学 吴仕群
摘要: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的内驱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分析,尝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来提出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学习内驱力;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
一 、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分析
古人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赞美一个人知识的渊博,学好地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很有帮助。地理学习动机是驱动学生学习地理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动力或力量。
1、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所谓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也就是力求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倾向,以达到陈述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最有利的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个人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或需要。
2、地理学习的认知内驱力
地理学习的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望,也就是力求认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倾向,以达到陈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目的。
3、地理学习的自我提高内驱力
奥苏贝尔把学生因自己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称为自我提高内驱力。
4、地理学习的附属内驱力
教师与家长的赞扬与认同是学生获得地理学习附属内驱力的重要动机来源。在学生没有形成学习的内部动机时,教师可从外部施予激励,表扬、批评、奖励、惩罚等,也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
二、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动机不仅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在群体上也存在着共同的学习动机的缺失。在大多数学生心里地理始终处于副科之列,认为地理学习可有可无,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不浓。
1、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内在需要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教师的第一堂地理课,就向学生介绍地理课程及具体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学好地理知识对学生现实生活有哪些帮助。让学生切身感知学习地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有效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
3、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目标要切实可行,应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而定制多层次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后成功的喜悦,最终激发并维持学生较强的学习动机。
4、及时检查和反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自己不断的进步
在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以及课前提问等方式来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目标达成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塑造教师自身人格魅力
教师不仅仅只是带领学生学习,更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幽默的演讲能力、灵活的教学手段、高尚的人格魅力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崇拜之情。所以教师要努力修炼自身的人格,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使学生由信服到佩服,从一般的喜欢到自觉的喜爱地理这门学科。
6、教师要善于赞赏学生
赞赏,是为师之道。教师恰当的赞赏学生,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师生之间的润滑剂。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使其对地理学习充满渴望,从而不断强化地理学习动机。初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顺利完成初中地理的教与学。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使我们能够较全面的从学生的内部和外部动机来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通过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正确归因,使其体验必要的成就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热爱地理学习。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热情,为顺利地进行教学奠定基础。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通过自己家乡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谈起,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有关发展农业的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给激发出来,进而再追问发展农业有哪些措施?采取什么方法?从而引入新课,效果非常好。
2、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程序的设计,要符合知识的发展进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如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教学时,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针对各地方地理的特点,各地方政府应通过哪些方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自学,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讨论两个环节,基本上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学质疑,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教师可以从课题和课文内容方面入手,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河流和湖泊》一节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查地图找到我国、广西有哪些河流和湖泊,通过查地图找河流湖泊,学生就容易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启迪探索,适时点拨,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主体在一定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形成自己的问题时,不光要进行适当的点拨,还要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形成迁移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我经常带领学生去发掘他们已知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
5、鼓励总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布鲁纳认为,“人惟有凭借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方法。”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最初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曲折思维过程后,从中抽取规律,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因此,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动脑、动口总结出来的学习规律跟头脑中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还能达到会学的目的。初中地理的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模块的典型例子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课堂上教会学生总结,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总之,教师适时的激励、正确的引导、及时的点拨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充电,适时改进自己是教学方法,经常变换课堂模式,让学生能在你的课堂上始终感到新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会厌烦课堂,才能永葆学习的内驱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左登华.中学生地理学习动机分析[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
[2]刘立勇. 地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现状与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报(社会科学版).
[3]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4]王洪渊,严峻.成就动机理论对教师的启示[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