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教师课堂秩序管理要抓住“牛鼻子” 何 发
新入职教师课堂秩序管理要抓住“牛鼻子”
◎ 云南省大理市教师进修学校 何 发
摘要:文章强调了课堂纪律是课堂秩序管理的“牛鼻子”的观点,围绕课堂秩序管理解析了课堂纪律的基本内涵、分类,探究了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行为,总结分析了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新教师;课堂秩序;管理艺术;实践运用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想“上好每一堂课”,使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切实完成立德树人的本职任务,离不开良好的课堂秩序。如何做好高效的课堂秩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需要高度技巧的工作,它的实质与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以建立、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为前提条件,以课堂纪律为基础,妥善处理课堂教学行为问题,规范课堂行为和教学要求,保证教学顺利、有效进行。
一、课堂纪律的基本内涵及分类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课堂纪律的基本内涵。
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是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同时,纪律也意味着惩罚,因为一旦违反纪律,违反者就会视情节轻重遭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延伸到教学中,纪律就是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约束及其为此而建立的相关规则。
(二)课堂纪律的基本分类。
课堂纪律由于形成原因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类: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是指教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建立或形成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班级行为规范和个人行为守则。教师促成的纪律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和个人行为守则。这类纪律是课堂纪律中的重要类型。
2.集体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是指在集体的舆论和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学生群体行为规范,而这种随集体行动的群体行为,即俗话说的“随大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纪律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尤其在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后,他们更加注重同学和同龄人的言行举止,并且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事与思考。
3.自我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是指外部纪律经过学生个体的努力逐渐形成的内部约束力。这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4.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指教师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学习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可以说,学生自主、全程参与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遵守课堂纪律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用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减少课堂违纪行为,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兴趣约束。学生如果对某件事情有兴趣,遵守纪律的程度就高;反之,就差。对违反课堂纪律学生的教育,最好是从兴趣吸引入手,让学生加强自律。尽管课堂纪律有如此多的类型,但都是为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而存在的。因此,在向课堂要效率时,教师有必要研究一下课堂纪律,并从中找到突破口。
二、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行为
导致课堂纪律不良的原因,多是课堂上出现了影响课堂秩序顺利进行的问题行为。一名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影响的不仅仅是他本人的学习,同时还会干扰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及时控制和防范课堂问题行为,就成了维护课堂纪律、加强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问题行为的类型。
目前,对课堂问题行为分类,最为普遍的一种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划分为外向性行为和内向性行为。
1.外向性问题行为。这类行为,主要包括:做鬼脸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相互争吵等攻击性行为;故意顶撞教师等盲目反权威的行为。这类行为可以直接影响课堂秩序,降低课堂效率,容易为教师觉察。
2.内向性问题行为。这类行为,主要包括:在课堂上发呆、走神、害怕提问、作业拖拉等注意力分散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类行为大多不会直接威胁课堂秩序,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不易为教师觉察。
(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因此教师要想管理问题行为或者防范问题行为,就需要寻根溯源,搞清楚诱发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地讲,诱发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学生自身、教师和外界环境三个方面。
1.学生自身的影响。(1)性别特征:男生精力旺盛,喜欢探究,但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要普遍低于女生,因而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就比较高。(2)吸引注意力:渴望表现和被承认是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但是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又很难满足,于是他们就会故意制造一些麻烦或事端,来吸引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3)个性特征:课堂行为问题与不同学生的能力、性格、情绪等有一定的关系。
2.教师的影响。课堂问题行为表面上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有可能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教学不当。指教师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者表达能力欠佳而引起的课堂问题行为。(2)管理不当。教师在面对影响课堂纪律的个别问题行为时反应过激,处置不当。(3)缺乏威信。教师如果教学方法不好、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处事不公平等,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也就容易导致学生中课堂纪律问题行为发生。
3.环境的影响。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和校园文化、班级管理等校内环境都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
三、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的重要环节
虽然破坏课堂纪律的责任不能一股脑地推给教师,但是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仍然需要竭尽全力整顿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秩序。
(一)搞好课堂“监控”。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课堂行为动态,让学生始终全员、全程、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及时察觉问题行为的苗头。
(二)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及时恰当”是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正确措施。什么样的措施是恰当的?一要看问题行为发生的情形和场合。二要遵循《教育惩戒规则》。没有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内向性行为,不宜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可以采取课上暗示提醒、教室内站立和课后教导等办法处理。对于严重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问题外向性行为,必须通过点名批评、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教育惩戒措施进行制止。
(三)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吸引力和亲和力。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亲和力,其实质是师爱的具体表现,关键要做到“目标有分层,路径有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帮扶学有困难学生,拓展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每一节课都有进步。这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亲和力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持课堂秩序的重要因素。
总之,在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各种条件中,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率更高,就应该想办法消除影响课堂秩序的一切不利因素,用课堂纪律去改变无序的课堂,维护有序的课堂,真正实现“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东、何发、刘利成. 班主任艺术管理解析与课堂组织提问艺术研究[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7.
[2]章永生、刘文修、金一鸣. 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教学论[M].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
[3]罗明东.现代中小学教学论[M].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06.
[4]张磊、赵亚霞、彭瑶.有效的课堂管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7.
[5]甘永杰.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