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兵: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 四川省平昌县元山中学 杨小兵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学生、因教材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贯穿下去,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一、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立足点
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以及日益严峻的全球性人口、粮食、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需要有符合21世纪的地理教育来提高公民的素质,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因为一切竞争都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但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创造力的竞争,地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造良好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所特有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是在师生双向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愉悦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气氛,才能激起共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学生愉悦地接受和自觉地掌握。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讨论问题时敢于让学生大胆质疑,形成畅所欲言、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等,对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有创见的思维和创造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等),落实到地理教学中,则是让学生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并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充分的思维,把学生的视野延展到课本之外,鼓励学生在认识、了解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在怎样解决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问题上能够敢于开拓,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因此,我们必须“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教师应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把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地理基本技能、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地理教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地理素质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地理能力的培养。一般认为,地理能力就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去分析、解决各种有关问题的本领,是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技能和智能的综合体现。地理学本身是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通过地理能力素质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如“大气环境”这一单元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其中包括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大气环境保护问题等;“海洋环境“这一单元讲述了许多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间的拓展,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等。又如:在讲农业区位时,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要考虑气候、地形、地壤、市场、交通运输、政府决策等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发展和变化,指出从哪里获得原料、动力和劳动力,市场在哪里,有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等。再如,在讲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时,则从分析我国铁路、海港、空运以及公路的区位入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点区位的影响;指出如何适应地理环境,开发各种交通资源,发展交通运输,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能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会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达到地理能力素质的提高。
三、实施地理课堂素质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教育的过程应是灵活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不是为完成限定的教材而教学。教学活动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地理知识兴趣、情操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比较充裕的时间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学习,特别是读图填图训练、发言讨论。让学生有学和做的充裕时间,在一定的宽松条件下学习。也许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讲述的内容减少了,但学生更多地获得了对地理知识兴趣的培养和地理求知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于他们今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