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启迪 蔡小兰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启迪
◎ 福建省尤溪县第五中学 蔡小兰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老师觉得难教,学生感觉难写,该篇文章从思维兴趣、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顿悟、类比思维等五个方面的思维启迪,结合自身经验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维兴趣;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顿悟;类比思维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大多数学生谈作文色变,表现在写作兴趣不高、思维品质低下、提笔蹙额。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寓,只有东拼西凑、无病呻吟地应付了事,写出来的文章也就生硬无趣,甚至词不达意。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成为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作文教学中挖掘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思维是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间接反应的认知过程[1]。
一、激发思维兴趣,让学生乐意作文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学生作文思路才能打开,才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作文课前我常常先是采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获奖感言“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来导入,并且提问“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都听过些什么故事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把记叙文的选材比喻成讲一个好故事,整堂课就围绕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展开,课堂训练也设计成为“讲一讲咱班有趣的事儿”、“说一说咱家开心的事儿”、“亮一亮咱校快乐的事儿”……结尾再呼应莫言的获奖感言,这样就使得这堂课的内容通俗易懂,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使他们想说,愿说。
二、 开启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
鼓励学生开启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前提。发散思维是沿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在写作中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是作文教学的导入契机和信息内化的手段,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对事物全面细致的观察,并有切实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准确地去反映它,从而写出好的习作[2]。因此,作文教学要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开展过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活动。比如,运动会上让学生观察一运动员以形象的语言记录下来,让同学猜猜描述的是哪项运动;让学生回家路上观察一个人并向大家模仿那个人;看一段公益广告中人物的动作并将他描写下来;带领学生参观阅览室、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允许学生写作课可以到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寻找自己眼中的美景并选择任意角度观察。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位青年胸前挂着一块牌子说缺回家的路费跪在校门口乞讨,笔者很有把握地指出那个青年是骗子。学生们都很单纯,认为那青年应该不会是骗子,而是生活确实遇到了困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生了分歧,笔者就乘机引导学生去观察,用观察到的细节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他们一下子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仔细观察,力求寻找任何蛛丝马迹来打败我。虽然最终证明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是学生们在这节课上感受到了观察的乐趣,这让他们开始不那么排斥所布置的观察作业,并且开始认为观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学会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对象,更全面细致地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观察活动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抱怨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观察,或者观察到的内容很有限,以至于下笔写作的时候还是会无话可说。通过跟学生交谈,我们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们在观察的时候往往只动用了自己的眼睛,而且观察得不是很仔细。观察活动确实是以眼睛为主,但很多时候需要借助更多的感官活动来帮助我们将事物感受得更全面细致,单靠眼睛是难以立体地多面地体察和表现生活的。比如,朱自清的《春》就是通过多种感官表现春天景象的典范。不妨尝试让学生们去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观察感受春天的。通过这一文本的学习,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观察时多种感官综合运用的好处,也更明白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才能使观察更加细致,从而写起作文来才有话可写。
三、培养形象思维,让作文内容丰富多彩
思维不具体,缺乏形象,这是写作教学中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翻开学生的作文,笼统空泛地描写比比皆是:“太阳出来了,今天天气真好!”,“天色渐渐变暗,我觉得好害怕”,“今天我真高兴”,“她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至于天气如何“好”,自己如何“害怕”,歌声又是如何“好听”,这些原本应该进一步形象描绘的特有情境与独特感受,在作文中经常语焉不详。那么怎么做才能够让形象思维更具体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细分感觉,犹如生活中怎样把一个蛋糕分的小一些?多切几次。是的,一个蛋糕太大无法入口,我们就必须把它切小些才方便食用。而一种感觉,混杂各种内容,自然不容易把握,因此也必须将它细分一下别人才容易感受到。我们吃颗榴莲糖的一瞬间,眼在看,手在摸,鼻子在闻,舌头在咂摸滋味,这么丰富的感觉都融合在一起,是没有办法同时说清楚的。为了让读者分享我们的经验,有时就需要把我们品尝糖果时的各种感觉拆分开来一一说明,让没吃过糖的人也能感受得到,这就是关于描写的第一招——细分。
其次,教学生类比联想。何谓类比联想呢?比如榴莲糖,如果我们先写它的甜,再写它的香,是否一定能让别人感觉到榴莲糖的特点?可能还不行。因为香、甜、臭都是很飘忽的感觉,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得读者容易感受到这种飘忽的感觉呢?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味道来比喻这种比较陌生的味道。问学生,你觉得榴莲糖的臭与生活中什么东西的臭味比较接近?可以运用你想得起来的臭味加以比较。
再次,要写好感觉,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招,那就是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写榴莲糖的味道时,一定别忘了要写自己吃糖时的体验,要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内心有何感觉。这样,读者才容易分享你的人生经验,才容易和你发生共鸣。
四、引导学生顿悟,拓宽选材思路在课外阅读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一道作文题,许多学生的选材常常雷同,如对于情感类的非命题作文,学生的切入点多为“亲情”,而学生们对于父爱母爱的“感受”也显得千篇一律,大都是“雨天家人送伞,生病通宵照顾”等,缺乏真情实感。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有意识地在课外阅读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文章,他们顿然领悟。如课外阅读《名人传》,这本书中所记叙的3位名人都是历经磨难并自强不息,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完成不朽的巨作。学生们初读名著写感悟时充满感动,兴趣十足,但随着感悟随笔的次数增多,反复地赞美人物执著、顽强的精神品质,他们对名著的欣赏也出现了审美疲劳。发生这种现象,笔者立即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受、品味文章:如各位名人所处的国家、时代背景、家庭情况;从当代的高度分析他们的品质;用文中旁人的眼光理解他们的言行等,让学生顿然领悟。
此外,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还注重选择不同的选材,如环境保护、社会焦点、自然景观、科学探究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们的作文选材思路开阔了许多,雷同作文少了,不少学生还写出了题材别致、观点新颖的文章。
五、培育类比思维,让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教学融通
类比是指分类比较,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比较式在头脑中确定对象之间差一点的共同点的思维过程。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世事烟层而流传到今天,正在于它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尤其是被选入中学课本的那些经典名篇,都是历代文人墨客极为挑剔的目光下续存下来的作品,其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发现,这些课文不但能给学生思想的启迪,而且在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也是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的,甚至可以说,在这些课文中,我们能够找到现代写作的历史渊源,明显感受到它们对现代写作的影响。比如学完《童趣》后,让学生联想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补写一个充满童趣的记叙语段,体会童真的可贵,了解观察的重要。再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课堂上可以“苏轼夜游情”为题让学生在了解苏轼生活背景后,当场写个片段,追寻当晚苏轼的情感变化轨迹,感受本文叙述语言的功力。在理解赏析《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景物描写时,教师不妨放弃自己的讲析,让学生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扩写一段精彩语段,同时细细玩味白描手法的艺术魅力,静静品析眼前渺小景物与广阔背景形成的强烈鲜明的对比,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总之,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在经典文言文中发掘丰富的写作教学资源,让文言文课堂教学成为作文训练的孵化器,让作文训练成为文言文课堂教与学的助推器。
写作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创造性脑力活动,是作者思想认识、思维品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的综合反映。陆游云“功夫在诗外。”同理,功夫亦在文外。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写作教学才不会走入“死胡同”,才会探索出更多符合写作规律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写作教学形式和方法来。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1:48
[2]木心,《文学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