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彭秉军:用课文教语文——兼对《秋天的雨》的教学解读

    用课文教语文
    ——兼对《秋天的雨》的教学解读
    ◎ 湖北省公安县倪家塔小学 彭秉军
    长期以来,大部分语文教师误将“教材内容”当成“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分析梳理文本内容、感悟思想情感,以至于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老师也曾提出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其实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所以花大量时间教学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劳而无功的事情。因此,我以《秋天的雨》为例,在语文课程的目标选择上,瞄准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试图体现语文课程特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秋天的雨》,全班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注意把“轻轻地”读好。
    师: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1:看到了菊花
    师:是什么颜色?还看到了什么?
    生:黄色的银杏树、红色的枫树、金黄色的田野、橙红色橘子柿子。
    师:这么多的颜色称之为——
    生(齐声):五彩缤纷
    师:还可以用哪个词形容?
    生2:五颜六色
    生3:五光十色
    生4:五彩斑斓
    师:(教师一一板书)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一般用来形容什么的颜色?
    生:形容光的色彩鲜艳。
    师:对,课文是写光吗?(不是)所以不用“五光十色、五彩斑斓”这两个词。但课文里为什么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
    生4:因为五颜六色只有五、六种颜色。
    (全班笑)
    师:五、六并不是表实数,是虚指,表示多的意思, “五颜六色”是说颜色很多;“五彩缤纷”中的“五彩”也是形容颜色多,那“缤纷”是什么意思?
    生5:飘飞、
    师:很好!(多媒体课件演示)古代军旗的飘带飘动的姿态叫缤纷。
    师:(从盒里拿出彩色的纸屑)这样静放,称之…?
    生:(齐声)五颜六色
    师:(把盒里彩色纸屑迎风洒落)这样就可以称为…?
    生:(齐声)五彩缤纷。
    师:它们的区别在于…?
    生:五彩缤纷是飘动的,五颜六色是不动的。
    师:也就是说色彩有动感时就用五彩缤纷。那我们再来看课文中的色彩有动感吗?
    (学生分组读,边读边想象各种动的姿态,如“飘啊飘……”、“扇哪扇哪”、“你挤我碰”等等;海洋的动感学生不好理解,就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稻浪)
    师:这么多的颜色都动没有?所以我们称之为…?
    生齐:五彩缤纷
    师:现在你明白了作者为什么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了吧,这就叫用词准确。但如果把“五彩缤纷”换作“五颜六色”,又会是个什么情景呢?课文的内容该怎样改?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生1:黄色的去掉“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生2:红色的去掉“飘呀飘呀,飘来了秋天的凉爽。”
    生3:金黄色的去掉“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生4橙红色的去掉“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师:最后一句“美丽的菊花在秋天里频频点头”,只保留“美丽”,再在后面的换上两字——?
    生5:无比。
    生6:极了。
    师:去掉动感的句,同学们再读。并和原句比较下,你更喜欢哪段?
    (附改后的内容:秋天的雨,有一盒五颜六色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极了!)
    生7:我喜欢课文里那段。因为课文里的内容是动的,改后的内容是不动的。
    生8:课文里的内容更美些。
    生9:课文里的内容生动些,改后的内容不生动。
    师:美在哪里?
    生10:把景物写动了、写活了。
    师: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这就叫生动形象。
    (评:在语言上,引领学生抓关键词的赏析从而感受课文美点,这一点老师可谓匠心独运。一个“五彩缤纷”,老师让其与学生找出的近义词“五颜六色”,从而因势利导加以辨析,首先引经据典从画面上理解“缤纷”,再到实物的演示让学生亲自感受“缤纷”内涵,在学生了解“缤纷”即“飘飞的姿态”的基础上,让学生改写原文(只能用五颜六色)——让颜色“化动为静”。通过对比让学生感知原文“化静为动”才能用“五彩缤纷”,这样的描写更形象生动。使得学生在对比中领略了课文的语言美,同时在文字的推敲中掌握了一种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化静为动”。)
    师:再回过头来看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生: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师:这句话在文中什么地方?
    生:在自然段的第一句。
    师:段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段的段意。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方法,开头第一句就把这段要表达的意思先写下来。第三段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学生默读)
    生:有,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师:这里面也有两个词用的非常好,非常准,大家找一找。
    生1:“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里面的“香“和“勾”。
    生2:“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常被那香味勾住。”里面的“甜”和“勾”。
    (评:这是长期以来教课文内容留给学生的痕迹。他们学会的就是从课文内容的角度去找词,而不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找。)
    师:我们再来看第一句中的“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还有“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
    生:“藏”和“躲”。
    师:我们把这两个字换一下,换成个“站”和“坐”字,好吗?
    生:不好,“站”“坐”都看得见,不确切。
    师:那“藏”、“躲”写出了香味在雨滴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师:第四自然段,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写的是什么?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再跟着录音小声的和读,想象秋雨的美。
    (播放多媒体课件配画朗诵)
    师:课后,请同学们观察校园花台里的花,尝试运用五彩缤纷和五颜六色各写一段话。
    (评:阅读方法、写作手法处处彰显:除了前面在语言上,引领学生抓关键词辨析赏析外,这一环节在文章结构上从对段意的概括——抓段首中心句,及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总起下文都做得十分巧妙而合理,这一点在写作上对处于三年级启蒙阶段的学生影响甚大。)
    纵观整节课,应该说这是一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对学生听、说、读、写训练渐进、扎实而高效的语文课,凸显了语文课的特点:
    首先依据课文的表达方式,选择了“五彩缤纷”与“五颜六色”的辨析和段首中心句等作为课程内容,明确地瞄准语言知识和语文方法的教学。
    其次围绕目标设计学生“学语文”的教学流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实践运用”的步骤组织教学。首先是“五彩缤纷”和“五颜六色”本意的知识,然后是两者应用的区别,最后是实践运用。这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来组织设计的。
    再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校园花台里的花,尝试运用五彩缤纷和五颜六色各写一段话”,学会表达练习,以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

    点击次数:162  发布日期:2013/10/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