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豪华落尽见真情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真” 童彩霞

    豪华落尽见真情

    ——浅析陶渊明诗歌的“真”

       湖北省竹溪县第二中学  童彩霞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出身于没落土族家庭,他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在当时军阀和土族专政的时代,他的理想无法实现。由于生活所迫,他曾作过几次小官,县令,可是他看不惯官场里那种黑暗和腐败的现实,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毅然地弃官归田,和封建的官场决裂,过着长期隐姓埋名的生活,并亲身从事耕种。当时正是东晋王朝和刘宋王朝交替的时代,社会动乱不堪,人民受着外族和统治阶级的双重压迫,过着极端痛苦的生活。因为他亲自参加劳动,逐渐接近了人民,对人民的生活更加了解了,所以他同情人民的痛苦,就更加不满现实,不满那种残酷地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封建制度。他幻想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乐土,面对惨痛的现实,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他隐居后,一直生活在田园里,对世事并未完全忘怀,壮志在现实中落空,但并未从心底消失。能够长期坚持参加劳动,对世事仍然留心,并且始终不与统治者合作,这是他能够成为伟大诗人的根本原因。

        陶渊明的诗歌反映了他生活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对现实充满了愤怒和不满,壮志不能实现,在长期田园生活中,了解农民生活的困苦,对农民的同情,对官府的没落,他的作品反映了他真实的思想感情,把美好的田园景色和他的劳动成果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得入木三分,体现了劳动人民无限智慧和创造力。把田园比作人间仙境,把劳动看作乐趣,于是妙笔横生,写出了诗人未曾有过的田园诗篇。正是诗人陶渊明亲身经历的写照,从而可以看出诗人陶渊明的思想情操和理想价值,了解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劳动的价值,对他创诗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陶渊明诗歌的个性化、抒情化,有其鲜明的艺术风格特色。

    平淡而又淳厚的艺术风格,质性自然,他的诗歌与他的为人一样,是理想的风格美,是“真”而社会美,是“淳”并带有浓厚的道家自然主义色彩,而“真”与“淳”却与“朴”相关,由于他的淳朴在他思想上才重“真”。诗人在田园生活中,与朴素的劳动人民在一起,过着平淡而朴素的日常生活。但是他胸怀远大,心境宽广。诗,把所闻、所见、所思,物美风光进行描绘,把理想的生活境界用平淡的手法写出高于现实生活的美妙诗歌,将日常生活的事情,串成一片行云流水,展示出一幅既充满自然之趣又有庄严人生态度的生活画面,境界高远,思想宽广,如《和郭主簿》,其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两句,只是略加点染,即表现了诗人的高尚人格,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返”两句,表现了诗人信任自然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诗歌语言风格的质朴凝炼,却有极强的表现力,诗人写景叙事,都重在传神,把人的精神,情与景,事与物,契合无间,每一个平常的词语,却能充分传达出他胸中的妙意而笔下生辉。“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诗人的语言贴近“田家语”相当质朴,很少铺排用典,渲染物色的形容词用得很少,诗歌的色彩素淡,接近自然美,只有青松、白云、红日、山岭之类,很少用色彩鲜艳的词语,诗人的语言在质朴中却显得凝炼。他特别善于使用动词,如:“鸟弄欢新节,冷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怀古田舍》),“欢”、“送”、“怀”三个动词,移情于物,把物写活了,“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贮、“扇”二字,化抽象为具体,把清阴之浓,春风之畅写得形象具体,令人感叹,极为质朴,有极强的表现力。诗人写景叙事重在传神,使人有一种身临仙境,梦如现实的感觉。

    陶渊明的诗歌辞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等都是传世名篇。《归去来兮辞》是同官场告别的宣言书,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作品开篇写道:“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通过想象,铺叙田园生活的多方面乐趣,篇末“聊乘化以归尽,乐复天命复奚疑”两句,以旷达情绪表白人生态度。这篇辞赋在艺术上是有很高成就,它的主旨是“觉今是而昨非”,对“昨非”一笔带过,重点铺陈描写“今是”即想象中的归隐生活,作者在铺平描写中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有诗歌一般的感染力。如“云无心以出岫,鸟飞倦而知还”两句,景中含情,意趣横生,行文对仗骈偶而不失自然,如从胸中自然流出:与想象中的春游情景,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并富有音乐之美。

    《桃花源记》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侧重写武陵渔人发现桃源胜境的经过。并通过武陵人的眼光描写出桃源社会的一些特点,和平与宁静,人民勤劳,生活富足,老少怡然自乐,整个社会充满友爱,生活显得淳朴和美好。作者在对桃源社会的描写,一方面寄托了他的社会思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残酷剥削和贫困生活的意愿。这样的一种理想在当时社会情况下当然不能实现,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以及他胸怀大志和倔强的性格。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环境优美,气氛宁静。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岁,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出了桃花源的景色幽美,这样的风,景无不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又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出了景物优美雅致,令人向往。再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出了那里的气氛,宁静融洽。

        作者还描写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这里是“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充分说明了他们的生活有条有理,人们共享欢乐,过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这正和外面处在重税兵灾压迫下的农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现实中不可能找到的理想境界,把桃花源写得变幻莫测,迷离恍惚,活灵活现,使人觉得真实可信。渔人怎样踏上通往桃花源的路,怎样发现了山口,进入桃花源,怎样和山里的人交往,乃至后来怎样出山,怎样沿途标记等。都写得非常细致,使人感到桃花源这个地方确实存在。桃花源里边的情形则更加真实、亲切,令人神往。例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句。表现了桃花源里的人待人纯真忠诚,那里的风俗也是淳朴的,没有人世间你欺我诈的情形。从秦朝时就避难来到这里,已经五六百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桃花源里的人,不知道外面的改朝换代,当然更不知道世间人所遭到的痛苦了,这和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对人热情,就是来自世间的渔人,也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招待得十分殷勤和周到,这真是农民求之不得的好地方。这里的一切虽然是那样平凡,却是当时农民渴望而不可及,追求和向往的乐土,这样的一个美好社会,正是当时长期战乱,人剥削人,人和人的关系异常恶劣的现实社会对立的反映。

        总而言之,作者描绘了一幅桃花源里的人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生活的图景,这幅美好的生活图景与黑暗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厌弃,也表现了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者的心和人民的心是息息相通的,我们应该看到作者的理想毕竟是虚幻的,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全文叙述委婉跌宕,写景明丽如画;写物生趣盎然,虚实莫测,或明或暗;写人情节逼真,曲折动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真不愧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陶渊明的诗歌、散文、辞赋都有很高成就,其中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陶渊明创作诗歌,不单纯是为了乐趣,更重要的是为了反映他的生活,表现他的思想感情。他的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文人五言诗抒情化,个性化的传统。今存120余首是他一生生活和思想的真实反映。他一生大部分时光生活在劳动人民和田园之中,把劳动的场面,田园风物和田园生活,劳动成果写成诗歌,开辟了诗歌的新天地,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不朽的贡献,因此文学史上称他为田园诗人是当之无愧,在他的诗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描写了田园景色和他过去、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表现了他不贪富贵、安于贫贱的思想情怀,写淳朴安溢的生活环境,很有《老子》书:户所描绘的远古社会中那种。“美其服,安其乐,乐其俗”的淳厚古朴气氛,寄寓了诗人的社会理想。正因为陶渊明对现实不满,接受了道家的观点,他认为官场是笼,扭曲了人性,只有田园这种淳朴自由的天地,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扇上画赞》中说:“三五道邈,游风日尽”结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然”,含有老庄哲学中自然的内涵,这首诗反映了朴素的田园风景之物的美好,又闪烁着诗人理想的光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纯洁情怀,内涵“真”切,境界高远,极负盛名。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新颖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诗歌创作开了先河,他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靛现了诗人关心现实的精神,为后代进步思想作家树立了榜样。他开创的田园诗,具有“真”实的人格美,诗歌的平淡外表与淳厚境界表里一致。诗歌的豪放、慷慨、悲壮的情怀,为后来诗歌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点击次数:41  发布日期:2021/9/2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