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掌握提问的策略 温 江

    掌握提问的策略

       四川省泸州市大北街小学 

        《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而创新素质的培养起始于学生的质疑好问。"学问学问,有学有问,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古语说得好:"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由此可见质疑善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何等的重要。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五自学习法"的真正走向就是要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教育"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转变。虽然新课程改革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极评价者。然而,任何一个自主性学习活动却又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适当的辅导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如何更好地提问已成为学生完成自主性学习的关键所在。

    一、提问要具有导向性

        新课程提出,学生要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然而,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参差不齐的过程。学生的提问过程,往往会背离主题,根据自己的见识与思维任意道来,零星散乱,导致主题的缺失性,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主要任务,由此,我们在关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打击和遏制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为了保障主题的突出性和学习任务的达成性,还需要教师充分担当起"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积极作用,给学生以正确的提问导向,培养他们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提出、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节中,教师在激励学生自主提问前,先进行调控:“通过昨天自主的预习活动,你们觉得可以围绕圆的哪些方面的知识进行提问,注意,所提问题要基本围绕你所预习的内容”。教师作了调控以后,可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认真筛选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问题,再全班交流,全班交流以后,引导学生注意查找,哪些问题是你们小组也发现和提出了的,哪些问题还没有发现,并记录没有发现的问题,同时思考如何向能够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学习提问。这样,由于教师事先调控了研究的主题,学生的提问虽然多种多样,但是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有价值,而且多数学生所提问题都能反映主题,如:什么是圆?什么是圆的半径与直径?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什么是圆心?……最后也就比较容易决策出本课的研究中心来。(关于教师在提问环节中的导向和调控将在“提问的方法”一节中详细介绍)

    二、提问要具有可操作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内容应当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它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更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习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完成有效的学习活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对于提问的可操作性,可以由教师引导辅助提出,也可以由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自主提出。

         例如: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中,为了突破"怎样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难点,教师提出:"你能用你手中的七巧板拼出一些组合图形吗?小组内同学要尽可能不相同。"学生拼接完后又提出:"你拼的图形是怎样得到的?请演示给大家看。"几位学生刚演示完自己的作品,学生对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已经能脱口而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只要把它分割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把结果进行加或减。"

      这样,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学知识",比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更生动﹑形象﹑有效。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己喜好,事先设计好问题。课堂中向学生连环抛出问题,这种"一问一答"的问题设计程序体现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没有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没有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没有投入到学习的实践研究中去。这种问题模式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只是再现了书本的场景,使学生陷入唯书、唯师、唯权威、唯上的学习怪圈中,遏制了学生创新思想火花的迸发。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应该鼓励让学生自己来提问,积极倡导学生好问的学习态度。只有多问,多想,学生才会积极思维,深入研究。一个个心中的问号最终变成萌发创新意识的源泉。在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传统提问方式为"生问生答"的开放性提问方式。在注意对学生提问方式上进行导向作用时,也要注意学生对于问题的多层次,多水平的全面思考,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开发他们的提问思维,重视他们在提问中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深入、全面、独特地认识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动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学生自学后,围绕主题提出了这样两个比较集中的问题:“什么是周长?测量周长有哪些方法?”于是学生开始围绕这两个问题动手研究,合作交流,十五分钟以后,他们轻易展示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显然,此时的学习量不够,内容和范围都显得太狭窄,层次不够深入,而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精神也未得到充分的张扬。教师便相机而动:“结合刚才的活动,你还想了解有关周长的哪些知识呢,可不可以从其他角度去探索周长的相关知识呢?”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老师的话正好切合他们的心理实际,经过教师的这一启迪,“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思维便开始发散开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不一会儿便呈现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叫周长,可不可以给周长取个其他的名字,因为在有些物体上周长这个名字显得不够形象?可不可以不测量就直接算出物体的周长呢?周长在生活中究竟有多大作用?怎样测量周长才能更准确?……”这些都是学生在刚才的实践活动和讨论中及时生成的,教师顺势引导,让他们结合生活,利用手中的工具和通过看书等途径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再度让学生沉浸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思维,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引领着孩子们在更广阔的创造性海洋里自由遨游,展示生命的无穷力量。

    四、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过程也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是学生潜能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起点。不容置疑,提问的主动权应在学生手里,而不是教师强制性的给予,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学习问题的引导者和激励者。

        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一节时,教师先通过猜谜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师:我知道哪些数能被2、5整除,不信你们随便说个数来考考我?生1:18,生2:150,生3:7560,生4:13452,生5:33344325……无论他们举出多大的数,教师都轻而易举地通过了他们的考试。此时,教师所做的工作不是直接呈现:“请讨论,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而是把提问的这个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发他们的思考,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师:刚才,我这么容易就通过了你们的考试,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问我,想针对我的考试提提问呢?学生根据刚才的活动立刻思索反馈,提出:“你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方法知道这些数的规律呢?为什么你一下就知道了这些数能不能被2、5整除,能不能把你的经验告诉我?能被2、5整除的数是不是有什么特征?……”经过教师这位主持人的引导,学生的思维立刻进行加工和创造,在能动的思考和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停滞和接受,让整节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源于自己提出的学习问题,这种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内在动力,比教师的生硬讲解胜上十倍。

    "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德国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教师在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把提问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教学环境,也就自然地解决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实现了爱因斯坦的“问题比知识更重要”。

     


    点击次数:70  发布日期:2021/9/2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