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推进新课程改革 何文格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推进新课程改革
◎ 四川省平昌县青云小学 何文格
新课程实施四年来,广大师生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我们确实感觉到了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正在发生变化。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的综合素质、思想观念,都有了相当大的期待。新课改的实施,将引起教与学的深刻变革,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质的变化。而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的前提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导。
一、转变观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教育观念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内在依据和基础,是教师对教学的基本观点和认识。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存在着一致性,教育行为受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教育观念具有时代性、发展性,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念,落后的教育观念很难培养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人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最大的贫困是观念的贫困。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还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工匠型”角色,沉迷于过去的“时间加汗水”模式,认为只要苦干加实干,就会出成绩。满足于上课下课,沉湎于教材,教参、练习,每天忙于给学生找题,练题讲题。陷于事务性圈子和题海战术而不能自拨,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悲哀,对学生来说则是一场灾难,由此看来,在教育观念没有真正转变时,任何改革措施,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很难产生效果,很容易穿新鞋走老路。
新的课程改革的质量与效果,关键在教师的有效参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水平都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运行质量。更新旧的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通才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二、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1、人才观:人才观对教育导向具有重要作用,不树立正确人才观,就很难转变其它教育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受“学而优则仕”的封建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社会评价只重“升学率”,认为只有升上大学,中专的少数“尖子”、“精英”才是人才。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克服精英人才观,树立通才人才观,人才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层次性,只要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并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就是人才,人才有差异,既有少年英杰,也有大器晚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博学者都是人才。
2、教育质量观念和价值观。要改变以分数量人才,以升学率论效益的质量观,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偏向,重视学习全面发展,正确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挖掘个体中的闪光点。教育应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精神价值的升华诸多方面实现有机统一,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教师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只重知识传授,“匠”味十足,更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而是辛勤酿蜜的蜜蜂。教学的过程就是将花粉酿为蜂蜜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踌就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与学生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自我牺牲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广阔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由前台走向后台,当好“导演”,让学生尽可能去发挥,去创造,同时又要当好“节目主持人”,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如美国教育家、思想家多尔所言“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地位是平等的首席,其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习的促进者,还是教师行为的研究者,因此,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目标,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知识素养,走在教育科研前沿,形成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有源之水,而不是一潭死水。
4、学生观: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承载与接受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而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在教学中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是运动员,学生是观众”的格局,形成“学生是运动员,教师既是运动员又是教练员”的新格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要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承认学生差异性,要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特长。
5、师生观:新课程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伙伴式关系,这就是要求教师要主动走下神圣的“讲台”,更亲近学生,走向学生,还学生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实现“亲其师,传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与学生互动,不断获得知识的增长,经验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和乐趣的分享,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建成平等、和谐、合作的新型教学关系。提倡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让课堂充满民主和和谐的气氛。
6、教学观:新课改实施需要的教学观是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舍去“课堂权威”的教学观,改“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主体参与,全体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追寻课堂中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境界,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质疑探究中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在合作互动中学习,给学生发表独立思考的机会,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7、过程评价观:由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向差异性发展的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注意学生的均衡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式,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把各具潜能性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缺乏创造性。由于不注重差异性,很多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很容易自暴自弃。“数子千过,不如赞子一功”赏识导致成功,批评导致失败,不是聪明的孩子被夸奖,而是夸奖使孩子聪明,要给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提供给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时间和机会,使之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点燃希望之火,让他们因此自信更强,兴趣更浓,情绪更高。
当然,面对全新的新课程理念,需要转变的观念还很多,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探索、拓展。
三、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的途径
1、家庭、社会参与,构建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育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实施与新课程体系相配的考试制度,这是更新观念的前提条件。若考试考核制度不改变,社会评价学校仍以“升学率”为标准,则课改就只能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老师要全员动员参与,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家长、学校继续宣传新课程理念,使学校师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人士广泛参与,使整个社会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更新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共创学习文化,营造适合新课程实施的外部氛围。
2、学校考核机制与新课程理念更新相结合,是教育观念更新的外在动力。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新观念的总体考核目标,并与教学业绩,评优、选模,评先,评职挂钩,用制度管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用制度“逼”教师学习更新。
3、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科研实践结合起来,是促进教师提高更新教育观念的基本方法。新课程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教育艺术,专业知识,职业道德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首先要围绕新课程开展教育理论学习,将规范性培训与教师的自培自学有机地结合,通过举办讲座,公开课等活动,确定选择自学形式,作好教育理论信息摘抄,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写好有关的教育科研论文,以此来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其次是把上课,说课、评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将理论用于实践,达到提高的目的。三是抓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科研总结交流和成果展示,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逐步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理性化,促使教师主动地,自觉地进行教育理论学习,为其自身素养的优化铺基石。
4、走出去开眼界,请进来洗脑是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催化剂。固步自封必然导致落后。通过理论学习后,老师们对新课程应怎样教感到无所事从,对学生是否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怎样组织教学,老师位置怎么摆感到疑虑重重。带领老师走出去看别人是怎样实施的,通过交流,探讨对照自我找差距,使教师明白新课程是可行的,又能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但农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可能让每一位教师都走出去开眼界。因此,请教育专家和课改实验校的优秀骨干教师来进行专题讲座,传播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带来最新教育改革和科研信息,探讨教育改革热点,对提高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老师观念的转变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5、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辐射作用,为老师搭建展现课改成果和展示才华的机会。通过献课赛课,评课等活动,带动一批教师观念更新,并逐步摸索实践,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老师们切身感到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课堂效益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总之,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的方法还很多,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教师的观念,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