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关注生命成长 彰显人文关怀
关注生命成长 彰显人文关怀
◎ 四川省冕宁中学 刘琼
近期看到三则自杀消息:一则是三个年轻人因为没房相约在长沙自杀,一则是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有三名考生因成绩不佳而放弃生命,一则是一个22岁的女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已找到工作之时,跳楼身亡,据说因为工作累。这三则消息涉及的对象都是青年,而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头号死因。蝼蚁尚且偷生,是什么令他们弃生命如敝屦,斗胆赴死,却不愿苟活?
打工青年苦恼的是无房,在城市打工,有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在此处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眼中只有房子的青年看不到人生其他的乐趣;高考生期盼的是考上自己或是家人向往的大学,除此外别无他念;大学毕业了还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这正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女大学毕业生的死颇让人费解。其实要解也不难,很多学生寒窗苦读十多年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上大学,因为家长、学校、社会给他们灌输的观念就是:只要读个好大学,就能找份好工作。而好工作的标准就是既轻松又挣钱,一旦事与愿违,他们会觉得人生就是一场骗局,与其活着受累,不如轻松解脱。
一桩桩自杀事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一个个凋零的生命触动着我们的神经,是什么让生命变得如此之轻?又是什么让生命觉得重不可负?我认为首先应该是家庭的问题。家长不能站在孩子度角理智地分析孩子的特点,合理思考孩子的未来,一味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平时不注意孩子的情感、思想的变化,不关心子女是否身心健康地成长。只要成绩好,就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差,就指责、打骂。导致一些孩子或自私、狭隘,唯我独尊;或自卑、内向,孤僻怪异。这些孩子遇不得困难,受不得刺激,更吃不得辛苦。其次是学校的问题。一些学校急功近利,过多的关注成绩,缺少情感的教育,心理的疏导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夸美纽斯说:“有人说:学校是人性的工场。这是明智的说法。因为毫无疑问,通过学校的作用,人真正的成为人。”人性指的是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行,比如慈爱、善良、包含所有正义性的人类价值观。以人为本,也包括对“人”个体的尊重。人性中包含的种种是不能简单的和分数挂钩的。再就是社会的价值导向问题。开改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体制的变化,社会的转型。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开始追逐金钱、财物,人对物表现出来的无限贪念已使一些人忘记了人本身。“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人已不是少数。人把自己的价值简单地同拥有的物质、金钱划等号。人不能得到想要的物,人就认为自己无价值,人生无意义。美国教育家艾略特不无讥讽地说:“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利或更多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教育即成长”的内在生命价值消失,实用功利成为生命的全部价值。最后,从学生自己方面来看,从小耳濡目染的种种思想行为,种种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影响了他们的一生。性质决定需求,需求决定追求,追求决定哲学,哲学决定性格。古话也说:“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一切果都来源于前面的因。
如何让学生在生命的沉重与脆弱的冲突中发掘生命的意义,如何让青年人找到生之乐趣并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自我满足,如何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生命的成长,更多的彰显人文的关怀,在思考和探索中我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那就是,要解决以上问题,在教学中需向学生渗透四种思想。
一、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人不可复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每个人的价值都异于他人,不要一味地与人攀比,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会让我们产生自卑、自厌甚至自弃的思想。要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对亲人的不可或缺,对世界的独一无二。我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青年老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一天,走过一位老人,问他:“年青人,干吗不高兴?”青年回答:“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这从何说起?”青年问。老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假如今天我折断了你的一根手指,给你1000元,你干不干?”“不干。” “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一万,你干不干?”“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不干!”“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0万了,你还不高兴吗?”这位老人是智者,他看到了我们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作为青年,我们不要被暂时的困境打败,要相信自己总能找到用武之地,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其实我们才是别人羡慕的对象,我们拥有大把的财富:青春、时间、健康、活力……
二、要有不只为自己活着的信念。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事动态,在思考探究中重建价值体系。蒙田说;“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思想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每一次思考,就是一次视野的扩展,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就是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这样的人他不会只想到自己的冷暖,他会为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忧心忡忡,他会为山区失学的儿童潸然泪下,他会为他人点滴之恩感激涕零,他会为祖国强盛欢喜雀跃,他会为父母之爱努力,会为中华崛起读书。这样的人他不会画地为牢,更不会轻弃生命,他想得更多的是他人,是责任,是使命。
三、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古语说;“世上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你觉得自己不幸时,不知有多少人比你更不幸。一味地想着自己就会眼界不宽,心胸狭隘。杜甫在人们看来是不幸的,他颠沛流离,生活困苦,常常靠他人周济度日。但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心中装着他人,装着国家,他不会成天咀嚼自己的痛苦,以至生不如死。他住在破屋里牵挂的却是无屋蔽身的寒士,栖身旧船上,眼泪却是为国家烽烟再起而流。卢梭说;“利用日益成长的感性给这个年青人心中投下博爱的种子。正是由于在他一生中,只有这个时候对他的关心教养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多一些悲悯情怀,我们的生活中就不会再有马家爵,不会再有药家鑫,多一些悲悯情怀,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分美好,少一分凶残。
四、要有一些超然物外的精神。中国历来以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教育为主。《三字经》里说:“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些话显示了读书做官对于社稷、家庭及父母的重大意义。也正因此,古代有很多读书人皓首穷经,把整个生命都赌给了这个美丽的陷阱。而现代人更多的则是把读书和“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联系起来,境界更小了许多。朱光潜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如果“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人就会忽视其他更值得珍惜的东西,比如亲情,比如友善,比如生命等等。富尔格姆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今年四川卷的作文题也显示了同一种思想,充分体现出对考生健康阳光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重视。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人不能为名所累,为物所役,刘禹锡处陋室谈笑风生,缘于德馨;诸葛亮居茅庐三分天下,世传佳话。人在奋斗之中还需要一些超然的态度。古今中外那些有大成就、大作为者哪个是名利之徒,物欲之辈?
总之,人不能单靠真理活着,生活还需要智慧。在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一切完美明净,我们也无须回避生命本身的沉重。对青年学生来说,需要的是对他们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尊重,需要的是家长、老师更多、更好地引导。让他们多懂一些生存之道,生活之道,多发现一些生命之乐,人性之美,这样轻弃生命的现象就会少一些,家庭就会更幸福一些,社会也就会更和谐、美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