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百川:浅谈中学美术欣赏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
◎ 四川省平昌中学 孙百川
艺术欣赏是由于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所以,所谓艺术欣赏,一方面由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人们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对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很自然地接受了画家对生活美的发现和评价,经受了一次艺术美的熏陶,增加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美术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全面发展”,明确了美术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是艺术素养的教育,不是专业技术的教育,它应着眼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因此,中学美术教育应强调艺术素养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则是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审判能力最有效和最重要的途径。
其实对于这种在欣赏作品中受益的事例早就有古人记载了:清代画家恽寿平写道:“尝谓天下为人,不可使人疑,惟画理当使人疑,又当使人疑而得之。”“疑”,是指作品要含蓄,能引起人们的联想,能发人深思。“使人疑而得之”,就是使人在欣赏中,不仅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思想上也有所获益,而提高了人的艺术素养,这充分证实了美术欣赏是一种认识过程,它符合我们运用于中学美术教育,以便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而欣赏则纯粹是直觉的活?欣赏只有感性阶段,不存在理性判断。这实际把艺术欣赏的感性阶段与理性阶段生硬割裂开来。这是他否定艺术有功利性,“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的产物。与克罗齐相反,庸俗社会学、极左思潮的鼓吹者,则否以和排斥艺术感受,只准许用固定不变的条条框框去硬套作品,以冰冷空洞的概念进行所谓的理性分析,把艺术欣赏变成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他们的做法破坏了正常的艺术欣赏,当然,也就取消了艺术以形象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
学生的这种对美术欣赏课的渴求,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现行的美术教育不满足,其中原因有几点是我们前面谈到的:美术课量少,欣赏课更少,满足不了学生的渴求;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不充分、信息量少,而且作品的选择有的缺乏代表性和不够典型;教材内容多而不够严谨,课题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突出,给学生造成不科学的印象;教学实践中证明:每周一节美术课不合适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训练课,但美术欣赏课却可以每次一节,而又不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学生从中有受益。因而,在无法解决课时与课题内容矛盾的情况下,每周一节的美术课最适合开设美术欣赏课;另一方面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美术欣赏课有强烈的渴望。这是因处于中学 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对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加上他们此阶段有很强求知欲和好奇心,外界的一切事物对他们构成一定的刺激时,他们便有渴望理解、了解的欲望和动力。
当下是一个信息充斥,资源共享的时代,媒体空前的发达,学生们被动的或主动的面对古今或是各地不同的,甚至当下流行的各种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时,多少有些迷茫和无措,因而求助于学校的老师,希望能在美术欣赏课,这样文化味和艺术氛围浓厚的课堂得到些了解,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再者,目前中学生每周一节的美术课如果是以美术欣赏课型出现的话,确实能够暂时地缓解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在精神和心理上相对减轻负担,使唤情绪得到一定的放松。同时,在欣赏课中又一再扩大视野,丰富了另一方面的知识,提高一定的审美力,满足了某方面的求知欲望,并调节了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这与同是美术课的训练课型相比较,所获知识要多得多。因为就每节45分钟的训练课来说,一般课堂的教学过程要经过下面几个阶段才完成;即教师讲了新知识,约十分钟后,学生进行准备、作业。教师总结等。而在学生训练部分(即作业部分),即使要求学生做再简单的作业,也要经过:准备工作-酝酿构思-描绘制作-修整完成等几个环节,而通常是学生准备好工具刚开始思构或起稿完,下课铃就响了,这意味着学生的创造(作)总是处于频繁的间断中进行,学生的艺术思维在不断的受干扰和抑制,这对美术兴趣的培养是再糟不过的了,更不用谈提高中学生的创造力了。因此,与训练课程相比而言,欣赏课在时间问题上对学生的学习不会有太多的负面影响。反而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量,更多和更直接的提高审美能力,因而这也是欣赏课更受欢迎的一个因素。
而就我来看,从艺术的现象发展来说,思想意识比艺术表达(表现)要更早更为重要,而且表达方法比技巧更重要,欣赏作品便是先在思想中建立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起健康的审美观念,然后才能正确的学习和了解方法和表现技巧,最后才能创造出作品,提高创造力。尤其是艺术本身包含的内涵十分丰富,因而,能引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的关照引发共鸣时,能触动他们的心灵与对人生的遐思,在瞬间启迪了人的智慧。这是在了解人类文化的基础上,寻找积极生活态度完善自身的人生,从而在实质上提高人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