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邱丽平:浅谈语文教学中过渡语的巧设

    浅谈语文教学中过渡语的巧设
    江西省赣县城关三小  邱丽平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也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会细心地揣摩一下所教篇章的过渡语,以此来引入文章的主题或让课文每个部分的教学衔接自然顺畅。也有一些老师用“题目的意思讲完了,现在讲第一段”;“第一部分就分析到这里,下面我们分析第二部分”之类的话来衔接过渡,有的甚至干脆不用过渡语,结果一节课下来,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甚至支离破碎,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巧妙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过渡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 教学过渡 导引性 衔接性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青山不老》这一课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过渡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文本的内容。
    这个过程主要是感受 “奇迹”(加粗字体是我的过渡语)。
    过渡: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奇迹--)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预设交流点:
    出示: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师:(引)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里的树吧!读出示句子: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过渡: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些奇迹的?
    二、提示式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他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一个好的问题,一个精彩而恰到好处的悬念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学习。例如教《蛇与庄稼》一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教者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为什么洪水过后接连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呢?(2)老农根据什么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这是一个什么样“奇怪”的办法?(3)为什么把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了好收成呢?学生由于好奇就纷纷地寻找答案。通过阅读,他们很快就知道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在此被他们一览无余。单靠教师乏味的直叙,学生是很难理解事物间这其中深奥的内在联系的。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去理解课文,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他们认清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迁移式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教师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五、情境式过渡
    高年级语文的学习不只是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而已,它还需要学生进一步体验文中的意境,使其思想境界不断升华,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现在我提议: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致以少先队员崇高的敬礼吧!”一听到口号声,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那个场面真让人感到激动和振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思想不但受到了感染,而且深深体会到这位军需处长那种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了。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节,认识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的课堂。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课堂过渡自然引入既是“技术”也是“艺术”,需要我们去不懈追求与探索。
    参考书目:
    1、小学语文教师用书
    2、《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五期
    3、《课堂教学艺术》江西教育出版社

    点击次数:138  发布日期:2013/10/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