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容: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
◎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中小学 王永容
要想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单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要在自己朗读的基础上体味课文的内在意蕴。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对秀丽的景色和动人的情节不会不无动于衷,充满激情的诗文必然会震撼心灵。教师再通过创设情境,分析语言描述、评析词句等手段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就会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性思维或扩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几个基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地展开思维,寻找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启动。发散性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使学生感知真切,记忆清晰,想像丰富,理解深刻,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具体在教学中可采用如下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不限制范围自由设想
为了让小学生从不同等级,不同的事物系统去发展思维,不断开拓思路,可以结合阅读训练引导学生不断自由设想。如《凡卡》的结尾提到:“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了,在梦里看见爷爷坐在暖炕上念他的信。”写的极为深刻,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可不加限制地让学生延续故事的内容,想像凡卡把信寄出后的情况。这就促使他们自由的设想:“老板回来了,又毒打凡卡,他惊醒过来,被迫摇摇篮”,“第二天邮差来收信,邮局的人把凡卡宝贵的信扔掉了……”只要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学生设想的越多越好,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从多方面扩展开去,不断地设想,寻找多种答案,既能训练思维的广泛性,又增强了思维的广度。
二、加强联系,深入地设想
语文中有些课文,文艺性较强,往往给学生的想像活动留有余地。要鼓励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听到言外之音,看到画面外的形象,获取更为充实的东西。如遵照原意在语句概括的地方,具体扩充,在情节跳跃的地方进行补叙,在意犹未尽处给予延伸。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最后两小节时,引导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合乎情理的想像,于是学生们想像到小扬科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小扬科来到果园里、躺在绿草地上听着麻雀、画眉的歌唱”,“小扬科来到小溪边,躺在一大块青石上,倾听小溪的流水声和青蛙的呱呱叫声”,“他登上了小山洞忘情地拉着心爱的小提琴,阳醉在自已悠扬的琴声里”等等,各种不同的想像,共同反映了小扬科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侯,想到的还是音乐,听到的还是乐声,一个小音乐家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更加丰富了,对他的死,也就更能激起学生深深的惋借和无限的同情。
同样是延续故事内容,前一种训练方式,不限制范围,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事物类别中展开创造性的想像;这后一种训练方式虽然也是自由的设想,但要依据相关的条件进行深人的设想,学生只能在一个系统,一个事物的类别上展开创造性的想像,培养往深处延伸的能力。
三、变换角度,灵活地设想
《荷花》第四节写道:“靖蜒飞过来,告诉我们飞行的快乐……”教学这一教材时,可采用补齐画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想像,经过启发,一位学生说:“靖蜓飞来告诉我,他早上飞过校园,看到老师在辅导学生早读,朗朗的读书声非常好听”。学生打开思路,教师提出要求,不说老师的事,只说校园里的新鲜事,根据学生发生的情况,教师多次变换角度,学生先后地说了从海上看到的新鲜事,从农村看到的新鲜事的这样教学,也从教材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想像,通过补充,在脑海里展现出一幅幅的画面,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变换角度,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设想,增强了思维广阔性。
经常进行这种变换问题角度的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就能迅速地从一个系统、一种事物的类别,转向另一个系统、另一种类别,要求学生不要固定在一处去设想,应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广阔。
四、鼓励创造、巧妙设想
狼和小羊的结尾说:“说着,狼向小羊扑去”,最后结果怎样呢?可以自由想像,独立思考并各抒己见:“小羊被狼吃了,正好猎人过来,他拿起枪把狼打死了”;“狼扑向小羊时,用力太猛,扑到一块石头撞死了”……学生饶有兴致地说出各种结果,这样的训练,实际上也是以课文为原型,启发学生巧妙的设想,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有独特的见解。
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可以提高学生探索事物、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但同时也要重视聚合思维的训练,当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提出许多新想法以后,还要把这思想进行综合、比较,选出最佳答案,从而使学生在思维发散和聚合过程中,发现知识的联系和规律,促使学习迁移的形成,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