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思美: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积累习惯
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积累习惯
◎ 四川省冕宁县城厢小学 邓思美
“重感悟,重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课程目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让学生学会多种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厚积” 才能“薄发”,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好词佳句,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激发阅读兴趣,优化读书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是同学们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以求得到阅读的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一定的读书方法非常重要,它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因素。平时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们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们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老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此书。
3、电视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老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学生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水浒传》,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学生们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水浒》,谈谈一百零八将,学生们边读边思,边读边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平常我要求学生坚持天天读一篇文章、一本好书中的一个段落、一首诗;一个星期记录读书札记;每月或每学期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记下读书收获,领悟书中体现的精神和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表现出来的善恶美丑;《三国演义》中折射出的侠骨忠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反映的是保尔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阅读了大量的文章后,要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从而施展自己的才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每周安排一节“阅读交流课”和“一次”十分钟读书汇报,让他们通过“讲、演、画”来展示自己所读的一本好书,一段精彩语句或一个读书心得。
二、广阅读,勤记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说,即使你有很强的记忆能力,也不如把所要掌握的内容记录下来,经常温故才不易使识记的内容遗忘掉。我要求学生把自己从不同渠道阅读到的好词佳句、成语、歇后语、对联、名言警句、好章好段等按类别进行归类、整理,抄写在积累本上,随时查阅,用于说话、写作之中。
三、利用多渠道拓展阅读
“生活处处皆学问,只有留心方可得”。面对生活,教给学生注意做到广泛收集,以帮助自己找到更多有用的材料。如: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让他们从各种材料中收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经验,通过适当的整合,用剪贴法、复印法、装订法等灵活的方法,将有用的资料保存下来,以便查阅。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收集各种信息,查阅各种资料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积累更多更有效的学习材料,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为己所有。
四、善总结,促提高
有总结才会有创新,有总结才会有发现,有总结才会有方向。老师要教会学生善于从过去的学习中发现不足,积累经验,从而改掉不足之处,让今后的学习更有创新。通常我们阅读完一本书,会急著想跟别人分享的是:(1)读完此书的心情、感受;(2)读完此书的收获;(3)对此书不解的部分;(4)对此书的评价。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这些要求应用到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当中,让学生阅读后反思、总结、归纳、提升所获得的心得和体会,这样的阅读效果就显而易见。
通过一年多的尝试,实践证明了,“好读书,读好书,勤积累”,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丰富语言内涵,写文章时能辞直义畅,奔驰放达,信手拈来,使文章内容生动、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因此,我们还将继续倡导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注重各种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