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 贵州省普安县盘水镇第三小学 王英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从小抓起,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首要地位,结合在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尝试和实践,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孕育学生创新意识。传统的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味追求高分、满堂灌,强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起来和压制下去。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内在的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造实践中产生、发展、检验与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学,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21 世纪我们国家要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其他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国民素质的提高。谁的素质高,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将来能够成才的不一定是九十分和一百分分的学生,而是综合能力很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一切要从学生的学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当学习的教练,做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实践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指导员。
第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建立了平等、和谐、民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一优势,努力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常说环境对于创造性的激励十分重要。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拓展其思维空间的前提条件。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往往在情感氛围中进行,知识的授受及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以师生间心理的相互影响为背景的。这样的环境当中,学生才能在英语课上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只有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某某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欲望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第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天性好奇,而好奇心是创新的萌芽。好奇心是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实践实验告诉我们好奇心是和求知、探究、发现,获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学生由于知识少、阅历浅,他们的好奇常常会提出:一些幼稚或看似“奇怪”的问题。对此我十分注意想方设法地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说得离奇古怪甚至说错了,也不批评讽刺,而是耐心地引导向创新思维发展,给学生一个宽容、和谐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创新。创新能力起源于“好奇心”,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创造都是从好奇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始于“好奇”。居里夫人说:“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它能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思考事物的奥妙,善于观察特殊的现象,从而发现其中的奥妙。由于知识有限,小学生总是睁大好奇的眼睛观察他们未知的世界,对一切“新奇”的东西都充满好奇,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特点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了小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这不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吗?
第四、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健康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潜能才能得到发挥。也只有在不断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持续、协调地发展。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他们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考能力。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要想标新立异,必须破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受先前“定势”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一定要在活动中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设想随时记下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通过“社会小调查”、“我为校园做贡献”、“绿色环保行”等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质疑,让他们从小学会从新角度看旧的问题,培养创新性的想象力,学会寻找现象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鼓励学生积极争辩,各抒己见,解放思想,大胆向老师质疑提问;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尤其是小学语文学科,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小心呵护好孩子们娇嫩的创新之花,让其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加美丽绽放。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给他们自由创造的权力和空间,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的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创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