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陆容英
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 广西平南县安怀镇得寨小学 陆容英
摘要: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课程,有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类别的课程时,也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小学语文是一切课程的莫基石,打下良好的基石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能力。而阅读又是语文的重中之重,学生在阅读中对母语的语音、汉字、语法、行文要求等语文要素有了深刻的理解。本文从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作用;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以及对文本的诵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去引领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结合阅读文本转变阅读方法,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以及对文本的诵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个性化阅读。
比如六年级下册《人生礼赞》这篇课文,因为是首礼赞人生的抒情诗,我们就可以采用学生自读和互读的方式,并让学生彼此之间对这首诗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切认识到优秀品质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运用不同的语气去读,仔细感悟这首诗中的文字,这样的阅读效果要比传统的老师带着读的方式好得多。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把阅读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然而,方法可以不断变换,但是有一点是始终不能变的,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把学生当做阅读教学的中心。
二、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
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
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
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以及对文本的诵读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小狮子》这篇课文时,因为属于对话形式,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创新去阅读,分别扮演书中小狮子、大树、狮子妈妈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学生就会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而且在学生自主的表演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1.略读。这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式。在展开略读时,应要求学生掌握所要阅读文章的题、小标题、结论句等,从而掌握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2.精读。这种阅读方式是建立在略读基础之上的,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每一句、每一个字的深层意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文章的布局巧妙之处,意境的深远,生动的情节以及人物鲜明的个性,使学生在文章上集中注意力,带着情感阅读,边读边想,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从阅读兴趣开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是阅读的前提,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即使在阅读中遇到难题也会有勇气去克服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所以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以下两方面。
1.设置悬念。对学生阅读兴趣进行调查,语文阅读枯燥乏味、毫无新意是学生反感阅读课程的主要原因。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在阅读过程中多是教师或学生朗读课文,小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以朗读为主,时间久了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找到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比如,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在学生阅读前设置几个小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情境。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中很少用到创设情境这个方法,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教学内容,而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据调查,通过创设情境这种方法,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总之,语文是所有教育学科中最基础的教育,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阅读课程有很强的灵活性,老师想上好这门课程,必须有很好的文化素养,而且教学内容还要从小学生的生长特点出发,让阅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阅读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期间的阅读课是为学生未来的阅读打开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学生能够感知到阅读的快乐、学习的成就感,是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焦红娣.在过程中探索在交流中学习[J].校长阅刊,2006(12).
[2]、孙勇.低年级教学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J].江西教育,2008(12).
[3]、李顺红.重视学习过程构建高效课堂[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