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解道与因时解道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闵海峰
因文解道与因时解道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中学 闵海峰
摘要:文章所“载”的“道”,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因此,“因文解道”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任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之“道”的一个主要方面,故而讲解中心,或者引导学生分析探讨、理解感悟中心思想,就应当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随意丢弃或更改的环节。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传承与创新
新时期,新课标,新课改,已经不是什么热门话题了,但随着通标建材的深度实践,课堂中我们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省略或淡化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解析,要么侧重语言结构写法,要么了解大意后即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发散,似乎把中心思想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有观念落后之嫌。对此,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改革允许有不同的见解,这本来是正常的事,但是如果改得连规律性的东西都丢了,那就不一定可取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各有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文章也不例外。“文以载道”,即是文章的基本规律。文章所“载”的“道”,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因此,“因文解道”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任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之“道”的一个主要方面,故而讲解中心,或者引导学生分析探讨、理解感悟中心思想,就应当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随意丢弃或更改的环节。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做一个探讨。试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样的一些文章?除了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更实际的无非就是借这种特殊的“说话”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社会、世界的某种观点、看法、见解、态度,表达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的认识或情感,既向别人宣传自己,也借以教育、影响和感染他人。蕴含在文章中的这些观点、见解、认识、情感等,就是所谓文章之“道”的重要内容。我们读书,读别人的文章,之所以能增加知识、增长智慧、丰富情感,就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的学习、吸收了文章中的这些“道”的缘故。学生尤其是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大都还很浅,认识能力也有限,象这样的作为文章灵魂的中心思想——道,我们的教师怎能不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品味呢?当然,可能教师讲中心的方法是灌输式而不是启发式,可能讲得比较啰嗦而不够简明,也或者对中心的理解把握不够准确、不够深刻,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教学却是不可以省略,不应该淡化的!
应当承认,随着新课标、新教材而生的一些新观念、新方法,确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强调整体感知和领悟,强调学生个人的心得体会,强调个性表达、联系生活拓展延伸等等等等,但我认为这种个人的感悟也好,心得也罢,都应该是有一定范围的。对于一般的课文,“作者之心未必然,读者之心何必不然”的情况毕竟只占少数。虽然面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总是只有那么一两种最切合当时的情形或作者的本意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背景去一厢情愿的进行理解,那样多半会是牵强的、生硬的,甚至是胡闹的。
所以我明确主张,语文教学一定要“因文解道”,尽量准确的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给学生以知识、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熏陶渐染。
就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说,大体有三步。一是首先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要将课文中的每句话都读正确,讲每个段落都读流利,讲整篇文章读得有感情。对优美和简短的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二是在熟读的过程中透过课文的语句逐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什么景,什么场面什么过程什么方法等;三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提炼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观点见解态度情感等,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道”。只有经历了以上三步功夫,我们才能真正的“披文入情”,吸纳到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智慧因子,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才能真正的与作者进行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出灵感与创造的火花。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算完成了基础的任务,达到了基本的要求!过去、现在和今后,不管教材怎么改,教法怎么变,我以为,让学生明确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个基本的教学规律是不能改,不能变的!
当然,“因文解道”并不是说教师要一味的去追求文章的原题本意。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还有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师的语文教学要上层次,升境界,就还有一个“因时解道”的问题值得探讨。如果说“因文解道”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而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一种传承的话,那么“因时解道”就具有了一种别样的色彩,是教育者在“解道”上的一种发展,一种创新。
比如,我们在讲《狼》这篇课文的时候,特意提出了敢于斗争的观念问题和善于斗争的方法问题,给学生以面对邪恶的有益启示;在讲《乐羊子妻》时,特别补充了“不贪”的做人智慧和羊子妻善于委婉劝人的说话艺术问题;在讲《卖油翁》时,通过对比让学生同时明白了“艺无止境”的道理;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肯定他的淡薄名利、崇尚自然的同时,也批评了他那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讲《皇帝的新装》,结合我国曾经出现过的“大跃进”“浮夸风”,指出了“谎言误国”的危害······这些从课文中生发出的“新道”,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经验,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在有意无意开拓了语文的功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总之,文章的中心思想——“道”是文章的精华,是文章的灵魂,教师不可不讲,学生不可不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既要善于“因文解道”,又要巧于“因时解道”;既要尊重历史,传承精髓,又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使学生获得文章之“道”的丰富滋养。惟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更具实质的效果,才会更闪耀出智慧的光芒,衍生出无穷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