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崔丽霞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 河南省孟州市赵和镇冶墙小学 崔丽霞
学习数学离不开动手实践,而学具操作则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它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一些较抽象的公式、题目、概念等直观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在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对学具的应用。
一、利用学具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把枯燥严肃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变为有声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兴趣倍增,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动机。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和学生都准备了实物土豆(萝卜等)和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师用刀把土豆随意切一刀,让学生也这样切一刀,这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这是干什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我不失时机地问: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再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形状的纸盒上有相同感觉的部分,可以摸到几部分?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明显高涨。我就引导学生摸摸相临两个面之间的部分有什么感觉?从而认识了棱。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观察、感觉三条棱的相交处,这就是长方体的顶点。这样一步步地观察,一次次地动手,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同时体验了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
二、利用学具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过程展示更清晰
如在讲“时、分、秒”时,时间单位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我就借助学具—钟面模型或真实的钟表,让学生亲手拨一拨,看一看。使学生亲眼看到,时针走一格,分针所经过的路线正好是一圈;分针走一格,秒针所经过的路线也正好是一圈。从而为学习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三、利用学具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借助直观教具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还要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教学“角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学生用细木条制作活动角模型,借助其演示导入新课,接着再引导学生在动态下深化对角的认识,让学生亲手操作固定一边,旋转另一边,演示出大小不同的角,从而明确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同时通过操作体会到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分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利用学具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俗话说得好“字无百日功,言须千日熟。”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学具激发学生兴趣,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演示操作的过程,用语言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如在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学具中的实物演示,引导他们说出:瓜架上原来有四条丝瓜,摘掉了一条,还剩几条?算式是4—1=3。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6个桃子模型,教师可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摆学具,最后指导学生说出摆的过程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同一幅图,同一件事情,可以让同学们都学着说。这样,说的过程就掌握了一些数学日常用语。如“原有、还剩、平均分”等。
看到了,但可能忘掉;听到了,就可能记住;做到了,便真正理解了。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多利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操作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切不可以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