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唱歌课旋律线游戏化教学策略 李晓静小学音乐课堂唱歌课旋律线游戏化教学策略 ◎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融创小学校 李晓静
小学音乐课堂唱歌课旋律线游戏化教学策略
◎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融创小学校 李晓静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是一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音乐教育就是基于“音乐知识与技能”,经由“音乐实践”,最终抵达“音乐素养”的活动过程。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唱歌曲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表现能力。而现在很多学生却存在着教过的歌不会唱或是教过的歌唱得走调等现象。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本文将从在课堂上经常所用的画旋律线的方式论证旋律线游戏在教学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唱歌课;游戏化;旋律线指导音准;教学策略
一、游戏化教学的概述
游戏化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授课中利用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在充分掌握小学生学习特点与心理认知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游戏来开展教学。音乐课游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以游戏为导向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侧重点在于利用该游戏情境的构建、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并以其竞争性、趣味性特点激发学习动力。
二、 唱歌课的游戏化教学环节,帮助体现教学层级
观察小学音乐课堂,有两种传统的课堂设计普遍存在——“活动导向”
型和“面面俱到”型。“活动导向”型课堂,整堂课看起来活跃有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课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迁移,而这种设计中学生通常只游戏不思考、只动手不动脑,培养的只是偶然性的洞察力,缺乏对重要观点和学习目标的明确陈述,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造成极大影响。“面面俱到”型课堂,是将教材上的知识逐页学习。或没有明确的目标性和优先的学习顺序,如所学内容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学习它?弄懂了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其他问题有什么意义?以唱歌课《拾豆豆》为例,对这首山西民歌的音乐要素分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如果在40分钟内要分析它的所有要素,不仅哪个特点都不能分析到位,还会削弱教学的重点,从而影响学生对其独特风格的感受和认知。
《拾豆豆》是一首由山西民歌改编的儿童歌曲,六声徵调式。是较典型的起承转合一段体结构。它的旋律和山西的方言紧密结合,出现衬词、甩腔的民歌特色元素,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歌曲活泼而富有情趣,以诙谐的音乐语言及民谣式的歌词,描绘了孩子们在田间拾豆豆时那顽皮、愉快而又朴实的形象。
音乐课标的学段目标中提到,三年级学生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基于这一方面,从感受、体验等手段,到最终的表现,我都不主张因为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而破坏音乐的整体性。我认为音乐的完整性,远在任何技巧技、知识之上,于是我设定了我这堂课的教学重点能够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而针对于歌曲中“下波音、附点八分节奏、八分休止、衬词、甩腔等处知识点,我作为教学难点,但教学过程中并不一一拿出来解决。
环节一,感受音乐情绪。学生随伴奏音乐自由律动,由于音乐节奏较明显,学生基本都能踏着音乐节奏变现“走路、伸手拾豆豆”等动作。它是对就只是的复习、运用,更是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锻炼。
环节二,音乐要素分析。我范唱一遍,这是学生第一次完整聆听歌曲,随后引导大家一起讨论歌曲里小朋友去拾豆豆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显然还沉浸在歌曲有趣的歌词和旋律中,这样的提问,我发现把他们对歌曲的热度激发出来了,他们争先恐就得却又一步一步的从节奏、歌词、旋律、情感等音乐要素分析,得出音乐中的小朋友拾豆豆的心情是快乐的、高兴的。
然后,我立刻顺势引导到第三个环节,用快乐的声音读读有趣的歌词,采用双响筒示范两小节后,学生就完整的按照我敲击的每句首字强的规律读完了两段歌词,这时我已发现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唱唱歌曲,到此刻,学生对旋律的完整聆听已有两遍,但歌曲是两段体,那其实就是聆听了四遍旋律,于是我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哼唱着画画歌曲的旋律线,由于在平时的课堂中,我着重训练过对于旋律线的表达,大多数学生还是第一时间画出自己脑海中这段旋律的走向,但是为了巩固住旋律的印象,我采用第一次在脑海中画,第二次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句或整首歌曲,第三次画在纸上。在后面的展示环节,我请了四组同学上台展示了他们的“作品”,他们有的用了波浪线表示了旋律的起伏,有的用点点表示第二乐句欢快跳跃的形象,在第三乐句“附点八分节奏、八分休止、甩腔”处,他们还分别用了跳跃的、短促的旋律线告诉我们这里该怎样唱。从他们画的旋律线和解说中,我欣喜的感觉得孩子的创意是无限的,更是美好的!
旋律线是音乐中的生命主线,在音乐旋律进行中,由于音高走向的变化而形成的起伏线条。在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旋律线来进行音乐歌唱教学和欣赏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灵活处理音乐教学中碰到的难点问题,就像在学生在解说中,就透露出他们在画旋律线中已经掌握到了某些知识点。我后面并未提及附点和休止,我想保留学生对音乐完整性的感受,显然也是事半功倍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我把“衬词、甩腔”的解决,放在了第五个环节,衬词和甩腔处的节奏他们在自己画的旋律线上已经基本解决,后我加入两个动作,一个是“依呀得儿哟”,我用了晃头双手掐腰动作来模仿胖丫丫俊妞妞可爱形象,一个是“一拾就拾了一兜兜”我用到双手做使劲端起一筐豆豆的动作,学生觉得有趣,便把有趣的声音唱到了歌曲里,甩腔的韵味显现。
紧接着是我和大家一起分析“衬词、甩腔”他在民歌中的作用,大家对这两个特点认识更加深刻,更是理解到了以胖丫丫和俊妞妞为代表的山西人民的热情、豪爽,他们更加喜爱这样的山西人民,把这种感情也融入到歌曲里。
环节六就到了表现歌曲的环节,大家两两一组,一个是胖丫丫一个是俊妞妞,为了使表现更有趣,我给俊妞妞创编了一个“哦”的回答方式,就这样胖丫丫俊妞妞愉快的一问一答的歌声中,我们开始了然有兴趣的表演唱。
最后,我让学生谈起这节课的收获,他们基本总结出了音乐的要素、歌曲的韵味、人物的性格特征、他们对山西人和山西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有关甩腔衬词的定义和作用等等。学生收获丰富,我也对他们的创造力多了一层认识。
三、唱歌课的游戏化教学环节,不是具体化的教学环节和操作程序,更不是“X步骤X环节”的教学模式,而在于解释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传统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素质教学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激发学习积极性成为新课标对于数学课程的最新要求,游戏化教学应运而生。数学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抽象、枯燥,知识点的记忆需要以充分理解为根本,并非简单背诵所能掌握的,而游戏化教学正好满足了课程需要,在游戏过程中学习与巩固数学知识,寓教于乐,极大的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把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上,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课堂: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性,这个逻辑遵循学生的心理逻辑、素养的生成逻辑,体现为教师的教学逻辑,我们称之为“内容链”; 顺学而导的教学支架具有过程性,渗透到教学环节和程序中,我们称之为“支架链”; 逐步达成的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如从“环节目标”到“课时目标”到“单元目标”到“学段目标”到“课程目标”,我们称之为“目标链”。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课程是一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音乐教育就是基于“音乐知识与技能”,经由“音乐实践”,最终抵达“音乐素养”的活动过程。
总之,教学游戏化是试图将教育回归到人发展的自然形态,要求我们根据受教者的学习规律来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盲目地运用游戏。亚里斯多德认为,“理性是人类的本性,理性的沉思能带给人们最大的幸福”,强调课堂教学游戏化并不排斥深刻思维和研究的严肃性,反而是反对"为了游戏而游戏”的形式主义。“习之于嬉”的游戏化教学要避免走向另一个误区,即必须有游戏才能学习,游戏才能使学习“有趣"”、“轻松",从而动不动就来角色扮演、情景剧、小组竟赛等。采用生活化的语言本质上是从教学风格上考虑的,不能为了哔众取宠而盲目采用,必须与教学情境和教学內容紧联系,否则就容易误入无厘头纯搞笑的怪圈,不但不能起到增进学习兴趣的效果,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老师们要把握好游戏教学的分寸,处理好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平衡,使各种手段为音乐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敖欣,姚志辉.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0(4).
[2] 薛莉.浅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伴奏课程[J].艺术教育,2009(10).
[3] 孙冬梅.对高职音乐教育专业钢琴伴奏课程的新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
[4] 巴里·克恩费尔德编,任达敏译.新格罗夫爵士乐词典[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