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活化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 钟淑俊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活化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

                      ◎    四川省资中县重龙镇红光小学    钟淑俊

    随着“互联网+”在今年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概念也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传统的教育观念、方式和方法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网络在教师的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已从简单的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主要作为工具手段存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但并不是全部,而是与其他信息技术多种媒体共同发挥作用,以展示传统教学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的任务。学科整合,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二者的最优组合,扬二者之长,补二者之短。融二者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达到1+12的效益。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刺激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对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如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选择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建好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具有代表性的学习资料进行展示、评议,学生在这种平等、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长江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分别描写了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激流翻滚的西陵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是体会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教学这一课时,有关三峡的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中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都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自己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课前我特意设计了专题网站。分别介绍三峡的历史、三峡的著名景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有了这个网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景,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在教学《林海》时,学生经过初读课文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为什么称大兴安岭为“林海”?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自己的学习所得,同周围同学一起学习,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林海的美丽风光和人们开发、建设、保护大兴安岭的录像,再来读一读二至五自然段,并在组内议一议。经过互助交流启发,学生找到了大兴安岭同“海”的相似之处:浩瀚无边;有起伏的“波浪”;有雪白的“浪花”。再加上它的一碧千里,万古长青,称之为“林海”是再恰当不过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有趣的。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新鲜与特别,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

    在学习《葡萄沟》一课时,经过初读课文发现学生对荫房、葡萄干的制作既陌生又好奇,教师抓住这一难点,通过看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葡萄干与葡萄的关系,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与品尝葡萄干相结合,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深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登陆“中国环境网”,在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情景下,引导学生根据网上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重组、综合、构成有机整体,在信息获取、思维碰撞、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新知。师生通过浏览“我国环境保护”,收集到我国最新的环境保护数据资料,再对这些信息资料加以处理,就使教材给予学生的间接经验内化成学生自得的直接经验,潜移默化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轻松地攻克了教学难点,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用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辅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

    文学作品是饱含着感情的艺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中的点点情丝。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中情感的体验,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春雨的色彩》是一篇洋溢着暖暖春意的散文。文中含蓄地展示了春之美。如何能让学生深深地被这充满温馨、柔美、缤纷、生机的春意所打动呢?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为学生精心地创设春的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春的气息。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春天的录像,学生们看到:嫩绿的小草钻出了头,柳树发芽了,绿得那么嫩;粉红色的桃花笑开了嘴,随着春风飘来一阵阵花香……在学生阅读这篇散文的同时并配上了动听的钢琴曲,他们心中那种对春的热爱与作者的心境产生了共鸣,使他们联想到自己也要参与到春天的活动中去,在草坪上踢几脚球、打几个滚、捉一捉迷藏、放一放风筝,这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呼唤。优美的视听效果成为课文与学生的纽带,学生因情入景,以情动人。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它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学生知识储备。

     


    点击次数:81  发布日期:2020/11/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