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式课堂教学模式 宋海玲
谈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式课堂教学模式
◎ 广西平南县安怀镇初级中学 宋海玲
摘要: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感觉学习目标 “自主”要求课堂上学生有“学案”,老师有“导学案”。在学案中,通过把问题“分块”,一步步“引学”,达到循序渐进掌握知识的目的。有了“导学案”,利于老师有精力照顾每一个学生;有了“学案”的引导,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形成学习的连贯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堂模式,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的目标
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的目标是让学生感觉到“自主”的学习目标。
(一)、让学生觉得学习目标简单
1、觉得目标简单比如写字,写中感受汉字的美,心里喜欢;教方法如何写才美,比如左右结构相接的部位要收敛,与避让比如两人并肩走路,应该如何;从不会到会从不美到美,自己动脑。这一过程,能力、方法、情感一体,目标就是“写好字”,而不是说,什么能力,什么方法,什么情感那么复杂。 2、觉得头绪简单:比如,学习游记单元,可以让学生同时学习两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旅游的地点上有什么不同?引导“游踪”,“视踪”,如何解说?“游踪”就是“脚踪”,“视踪”就是“眼踪”,稍加解说,学生就明白了。 3、觉得要求简单:比如学习游记课文,就是和平时的记叙文有一点区别:多了一个游人,自然对景物的描写就多了一个游人的情感。对游记的写作这么简单要求,比我们在课文中教学生说:观察景物有几种方法,在写中要用上平视,仰视,俯视观察法要好多了。为什么,因为全班同学有不同的体验,被方法的形式给迷惑了,个人感情体验也就被忽略了。就是要让学生觉得,回答老师的问题很简单,这节课的要求很简单,这道题很简单。
(二)、让学生感觉知识实在
“课标上说: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简单地理解基本技能:写字、读书、习惯。技能乃至习惯,国外有个有趣的统计:一个词汇一个句子,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地实践运用才终身不忘。1000遍以上,运用自如,3000遍以上就是母语了。意思说,只有反复训练才可以自动化,才可以摆上用场。那么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教方法后如何能学以致用?比如:学习“游记”课文,可以通过两篇文章比较阅读,当然,四文比较都行啊。然后,再从课外的文章选择同样的写法文章,让学生感觉,和哪一篇课文一样。 游记的写作顺序就感觉出来了,学生就感觉这个单元的文章,也就那么一回事,知识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要达到以上的形式的目标,让学生以本为本是关键“多媒体”;“表演”的运用要注意“度”。 “本”指的是“语文本体”和“文本”。“语文本体”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包含人文性,工具性。“文本”就是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落实。 1、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强化初读,要有时间让学生沉下心,读得进去,还要正确、流利。 2、注意齐读,默读的不同作用,为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默读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 3、坚持一条原则:书不熟读不开讲。要“扣读导悟,读中见悟”,要“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熟读成诵,能抓住关键词语:领起下文的,总结全文的,过渡的,空间变化标志的,主次顺序标示的,情感特征的词语等。这便是“举一反三”要重“举一”。 “多媒体”,“表演”的运用要注意“度”,意思是看懂,不是读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以读为主,以多媒体,表演为助。
二、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上学生有学案,老师有“导学案”
“自主学习,精讲巧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要求授新课的课堂要有自主可感的“学案”。教师用“导学案”(“导学案”和学生用的“学案”比,重在引导),利于教师有精力注意学生的情况;学生用“学案”同时利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学习连贯性。
三、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学案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特点
“学案”通常包含四个部分:一情境引入。即有目的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做到有情有景,有声有色。二勾画结构。把课文的知识结构勾画出来。有时可以作为教学目标,有时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线索,有时可以是一节课的总结。三分块引学。也就是具体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问题分成小块,由浅入深,各环节联系紧密,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 每个问题,加以步步“引导”。“引导”可以以提示形式,写在问题的后面,利于学生思考。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拓展延伸。也就是知识的巩固部分。
四、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的“学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运用?
首先是“情境引入”的“自主”。比如:教学《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听电影《五朵金花》的歌曲《蝴蝶泉边》。让学生体会云南民歌的魅力,重感受。
第二是勾画结构的“自主”。(让课文结构一目了然)(一 )学会理解题目。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的丰富信息。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对优美语言的感悟。例如第三册学习小说单元,以题目为主线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顺着这搭起的文本平台读书,文章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养成了读书先理解题目的好习惯。(二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在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的关键词句是指可以借此打开文章的窗,让师生都畅游于文章的魅力中,它可以是文章的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可以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也可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往往用来揭露主旨。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那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绝非难事。
第三是在分块引学中,让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自主”。 1、以激活“学生经验资源”为目的的“问题生成”;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指向目标实现的“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为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平台。在学生资源呈现的过程中,通过多维多向的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资源围绕主题实现条理化,从而形成可与“学科知识资源”相互作用的有效教学资源。 2、以激活“学科知识资源”,并实现与“学生经验资源”交互作用为目的的“过程生成”;在学生相关资源生成的基础上,利用其中的有效教学资源,进入针对新教学内容(学科知识)的探讨与推进过程。这是学生依据自身资源,对新的教学内容形成认识、理解与体悟的过程,是通过分析问题、形成清晰思路和基本结论的过程。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和师生间的交互反馈,又会动态地生成许多新资源,如新问题、新认识、新方案,从而使教学过程不断地向前推进。这是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因此,这一过程既是“生成预设”的过程,又是“超越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 简单说,就是一步步掌握基础知识,再辅以方法指导,从而达到运用能力。学生的行为上表现为,先听老师提问题,再想清楚,说明白,然后能够写出来。写出来后,还能说是用什么方式方法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具体的学习中,基本技能“听说读写思”都得到了训练。
第四是拓展延伸部分的“自主”。 以拓展思维、提出后续问题为目的的“拓展生成”策略,在基本思路与基本结论形成的条件下,进行多维、多视角的启发与拓展,巩固已经形成的认识,同时形成后续性问题,为下一个教学过程提供新的方向与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与参与投入状况进行反思。如哪些内容已经把握,哪些问题尚不清楚以求进一步理解等等。其次,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他评,通过评价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 第三,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提升。不只是梳理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发现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四,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包括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进行延伸性的拓展思考。要充分发挥“拓展生成”环节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五、自主学习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让语文课堂更加“有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自主学习,精讲巧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呢?自主学习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的优势是老师上课轻松自如,利于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有“学案”指引学生的思路,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