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 贵州省普安县窝沿中学 杨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如何才能做到呢?这是许多语文老师一直头疼的问题。尤其在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的教育也开始受到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受地理、经济、人文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活圈子狭小,对身边人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思考,写作水平普遍比城市中学较低。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呢?结合在多年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改学生被迫作文为自觉作文
学生最苦于被迫写作,每次布置学生写作训练时总会听到学生哀声叹气,显出一副苦瓜脸。作业要交,怎么办?无奈,只有咬紧笔头,东拼西凑,胡编乱造一通。勉强交上来的作文不是干瘪无味就是篇幅过短。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写作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变被迫作文为自觉作文。
首先,写熟悉的内容,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写作的确是苦事一桩。如果让学生写一些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题材,学生真还是“耗子啃老南瓜——不知从何下手”,作文能力非但不能实质性提高,反而会越写越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教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必须根据学生个性、年龄、心理特征,在作文命题方面应开放,在内容方面鼓励学生多写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融乡土资源于作文中;提倡“一题多写”,放开学生的手脚,禁忌对所设置的题目做过多的限定,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有想表达的愿望,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的冲动,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
其次,用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在作文评析中,我尽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性的评价,经常将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宣读或者打印出来贴到后面的黑板或学习园地上,组织大家学习观摩,同时推荐好的作品参加征文比赛,这让全班学生写作激情高涨,甚至有些平时苦于写作的“犯困生”也主动把自己反复斟酌的作文交到我手里,让我帮忙指点迷津。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合作、探究写作训练活动。
作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学生的写作是学习性的,而不是如作家写作那样的创作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教师必须重视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作文训练中,我们常按课文的要求进行课堂作文训练,这类作文按年级按文体各有不同的要求,系统性、规范性强,此类作文对写作知识的掌握和写作技巧的提高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打底子的,少有出色的彰显个性之作。素质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除课堂作文训练外,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写作训练。
合作写作。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交流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在相互促进认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合作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合作写作的过程就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合作一篇文章,可以共同修改,相互评定,共同斟酌,从而在认知水平、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合作写作有着许多个体写作所不能达到的功能与效果。
探究写作。探究,则要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作文,通过探究发现规律技巧。探究的对象可以是课文也可以是社会。探究的方法多样,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的范围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课内的主要是文本:课文、名诗、名著等。探究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恰当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身边的事物,懂得自己和社会、国家的紧密联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只有回到社会中,才能得到升华。“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之源,是学生作文取之不竭的甘泉。探究性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作文的“常青树”。
第三、注重积累,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
首先、注重阅读积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地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得有广泛的阅读。农村的学生所处条件有限,脑海中的词汇单一,往往表达非所想。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的积累,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以下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另外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全班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使课外阅读能真正落到实处,每次让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让学生选好书,然后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进行有目的地广泛阅读。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让学生享受到读书带来的成就与快乐。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积累,以备写作之需。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学生生活圈子窄,社会阅历浅,写作仅囿于收割、吵架、母猪下崽等农村生活,偶有反应学校生活的,也只是对食堂伙食、一天学习如流水账般记下来,毫无时代气息。一言蔽之:学生少于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社会,融入自然;指导他们对生活、社会、自然进行多角度观察、审视,把握时代脉博,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真正让学生理解和体验“作文即生活、作文即做人;作文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从事语文教学九年来,我坚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坚持每周写观察日记,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学生写作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得一手好文章,也绝非一日之功。作文教学尽管有法,亦无定法,但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 教师善于教,学生乐于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勤练多思,稳中求新,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不再是个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