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新形势下职高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屈文印

             新形势下职高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陕西定边职教中心  屈文印

    摘要:职业高中培养的是有一定技能和有创造性的人才,自始至终一味的以强硬的管理者的角色和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迅速发展的社会形势。针和职高学生现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高班主任德育工作需要大量的奉献与付出,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讲究德育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职高;班主任;德育工作;主要问题;思路和对策  

    班级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和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的深入实施,需要班主任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来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目前,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存在极大的差异,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常常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上进,生活上不懂得关爱别人,体谅家人、缺乏社会责任感,行为上放任自流。职业高中培养的是有一定技能和有创造性的人才,自始至终一味的以强硬的管理者的角色和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迅速发展的社会形势。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一个班主任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结合自己十多年来从事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如何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一部分学生受外界各种不良观念的影响,求学欲望不旺,组织纪律观念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爱打瞌睡,作业不做,学习成绩差得不能再差。甚至经常迟到、旷课、抽烟、上网吧、过早谈恋爱。不讲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缺乏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有的学生尽管学校规章制度十分严明,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累禁累犯。

    (二)学生的情绪起伏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情绪起伏大,有的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茫然若失,没有目标。特别是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十分严重。这些学生初中不重视学习,到了高中就跟不上好一点的同学,逐渐掉队,渐渐地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有了这种毛病,班主任做思想工作,一般是听不进去的。

    (三)学生教育和处理困难。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班主任不能打不能骂,经常觉得很难教育和处理,告诉学生家长又得不到理解和协助,虽然班主任对这些学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但有的仍屡教不改。

    二、抓好德育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抓好德育工作。

    (一)转变观念,乐于付出。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真正转变观念,树立起甘于奉献,乐于付出的精神追求,切切实实用爱心、真心和诚心去关注每一名学生。一些年轻的班主任,经常为学生的不听话而苦恼,经常思索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对付学生,自动把学生推到德育工作的对立面,可以说,用这样的方式开展工作,“不听话”的学生只会更加“不听话”,班主任只会有越来越多的苦恼。其实学生并不是班主任的对手,用不着想什么办法去‘对付’他们,而应该多想办法去关心、帮助他们,不要以为学生年纪小就不懂事,他们分得清楚谁是真心为他好,还是只在口头上说说而已。碰到真心为他着急的老师,他们就会听话的。了转变。

    (二)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没有尊重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尊重学生人格是教师人格的表现。”乌申斯基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要想培养学生优良人格,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教师的人格,教育者的人格,当然也包括家长的人格,还有跟学生直接接触的成年人的人格。徐特立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一定的人格。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在人格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人格的力量去带动工作。特别是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善于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班主任产生一种亲切感、信任感。班主任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强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战胜困难,这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更希望有人能理解他,这时班主任若能及时地表示出对他的关切和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必然会获得比平时更难以获得的良好效应。学生对班主任的感激,进而是尊敬,师生间的情感会更加贴近。

    (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班主任首要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让青少年“成人”。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 不同的学生,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以及周边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形成的个性品质也不尽想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之时对这一切做充分的了解,都能做充分地考虑,只有这样学生感觉到你处处为他着想时,他才能接受你的教育,才欢迎你。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能深入到学生中去,经常到学生中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至诚的心去接近、关心、体贴学生。从中掌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平时要仔细观察,注意调查研究,善于体察学生的情绪,接受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做到教有对象,育有目标。

    (四)注意方式,积极沟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育,沟通是必要的,沟通无极限,沟通可以解决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一切矛盾,话不说不清,理不摆不明。班主任要以一种极其平等、民主、关爱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一定要注意,新事物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一些现代的沟通方式的确很方便快捷,然而它却没有家访、写信等传统沟通方式的艺术魅力。因此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一定要注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的有机结合。

    (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班主任在抓班级管理和常规教育中,通常要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如何处理好班级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甚至是严重的违反了学生行为规范,造成不好的影响的现象呢?首选是班主任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亲自过问,具备沉稳气度,快速了解发生事情的经过。要允许学生有“偶然的错误”发生和存在,在处理过程中善于从不良事件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帮助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把批评教育的责任担当起来,处理问题要克己冷静,教育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取得帮助和指导,不要把学生直接推向学校政教处,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过大压力,往往使教育表现得苍白无力,限于困境,甚至产生负面效果。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表扬往往少于批评,在批评中一定要出言谨慎,要把“恨”铁不成钢转化为“爱”铁能成钢。贯穿“爱”字,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在批评教育后通过了解,学生反映能接受老师的批评,但希望老师也肯定他们的优点,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教育引导时重视体现“情”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明之以纪”的科学方法,保护好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得到最真切的教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杜绝偏“爱”现象。

    (六)提高素质,严谨治学。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忠诚教育事业,把“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才能不辜负“教师”这一称号。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我认为,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实现“以德立教”、“以德育德”。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开拓知识面。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性要求教师要严谨治学,重规律,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教育教学技巧,把握教育契机,采用灵活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设身处地的为每一个学生家庭着想,当前,每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家都期盼着自己孩子能成才、成人,而成功与否与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要接受一个现实: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同学生可能在不同的方面获得成功,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要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师生的交流勾通,促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之,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先行者,班主任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相信只要能按照以上的要求来提高自己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水平,班主任的工作会做得很出色的。

    [参考文献]    

    [1]包苏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之我见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2):40

    [2]林 琨,刘自尊,李士群.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北京教育,2004(高教版). 

    [3] 荣树云.提高班主任德育素质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J].教育科学研究,2001(6).
      
     [4]关鸿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0(6).

    点击次数:67  发布日期:2020/9/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