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忠芝:小学《思想品德》中的“比较”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中的“比较”教学
◎ 四川省平昌县江口镇第二小学 叶忠芝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里,含有不少“比较”的因素。在教育实习中,我们深入钻研,充分挖掘,运用“比较”教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鉴别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如何进行比较呢?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些“比较”因素作为形象的电教教材,制成幻灯、投影片。不但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思想品德》课的枯燥乏味现象,使思想性与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例如第八册第四课《劳动最光荣》,教育学生要从小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在课文前半部分是讲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但是,这样的内容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深了一点,非常抽象、空洞,教材讲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一教材中的比较因素制成投影片,则克服了这一困难。在讲“劳动创造了人类”时,我们制了两框投影片:一框是古猿在森林里攀援、跳跃。一框是现代人正在工作、劳动的场面,在讲“劳动创造了世界”时,绘制了一张远古时代茫茫世界的画面。一张是现代美丽的城市风光掠影;在讲“劳动创造了未来”时,绘制了一张神秘莫测的太空图,激发了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样,把抽象深刻的道理形象、直观地呈献给学生,缩短了教材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既减少了语言表达,又易理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创造人类,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又如第十一册第一课《祖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通过戚其振在香港和故乡山东不同的生活遭遇的比较,启发了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好”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选取戚其振在香港和在山东故乡的两个截然不同曲生活画面制成两框投影片映示给学生,使学生真切、形象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好”。课文后面的“想和做”中的两则阅读材料,我们也制成一组对比较强烈的投影片,映示给学生,使学生更进一层认识到“社会主义好”。
再如第十册第四课《谁最美》一文中,通过对阿姨与残疾叔叔的外表、行为、语言等方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心灵美的人才是最美的人。为了能充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设计制作了一档复合投影片。先分别展示阿姨与叔叔的外表,看谁最“美”,再用抽拉片将阿姨乱扔香蕉皮的行为展示出来,使学生得出“阿姨虽然外表美,但心灵并不美”的结论,最后映出叔叔弯腰拾香蕉皮的画面,使学生最后得出“叔叔的行为最美”的结论。这样通过投影手段进行比较,自然懂得“只有心灵美的人才是最美的人”的道理。
《思想品德》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比较”,可利用幻灯、投影等手段进行教学。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认真理解编者意图及教育目的,则可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灵活利用电教手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实现教学最优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凡是善于辨别的人就是一位好老师”。而小学教学的对象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能否从众多的教学内容区分、拾取知识,最佳的教学方式就是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发现异同,正确辨别事物,树立“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想的基础”的观念。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的异同,完整的比较过程包括:理解比较的根据或标准,注意两个被比较的事物,区别其中的异同,在比较过程中思维的精度性在于从差异中找出类似,从类似中分出差异,所以,比较的过程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创造性的。认识客观事物可以用比较,教学、读书、学习更可以用比较。同类题材或体裁的比较;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教材的比较;还有试题的比较;观察的比较等等。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里,含有不少“比较”的因素。在教育实习中,我们深入钻研,充分挖掘,运用“比较”教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鉴别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如何进行比较呢?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些“比较”因素作为形象的电教教材,制成幻灯、投影片。不但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思想品德》课的枯燥乏味现象,使思想性与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例如第八册第四课《劳动最光荣》,教育学生要从小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在课文前半部分是讲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但是,这样的内容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深了一点,非常抽象、空洞,教材讲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一教材中的比较因素制成投影片,则克服了这一困难。在讲“劳动创造了人类”时,我们制了两框投影片:一框是古猿在森林里攀援、跳跃。一框是现代人正在工作、劳动的场面,在讲“劳动创造了世界”时,绘制了一张远古时代茫茫世界的画面。一张是现代美丽的城市风光掠影;在讲“劳动创造了未来”时,绘制了一张神秘莫测的太空图,激发了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样,把抽象深刻的道理形象、直观地呈献给学生,缩短了教材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既减少了语言表达,又易理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创造人类,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又如《祖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通过戚其振在香港和故乡山东不同的生活遭遇的比较,启发了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好”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选取戚其振在香港和在山东故乡的两个截然不同曲生活画面制成两框投影片映示给学生,使学生真切、形象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好”。课文后面的“想和做”中的两则阅读材料,我们也制成一组对比较强烈的投影片,映示给学生,使学生更进一层认识到“社会主义好”。
再如《谁最美》一文中,通过对阿姨与残疾叔叔的外表、行为、语言等方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心灵美的人才是最美的人。为了能充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设计制作了一档复合投影片。先分别展示阿姨与叔叔的外表,看谁最“美”,再用抽拉片将阿姨乱扔香蕉皮的行为展示出来,使学生得出“阿姨虽然外表美,但心灵并不美”的结论,最后映出叔叔弯腰拾香蕉皮的画面,使学生最后得出“叔叔的行为最美”的结论。这样通过投影手段进行比较,自然懂得“只有心灵美的人才是最美的人”的道理。
《思想品德》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比较”,可利用幻灯、投影等手段进行教学。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认真理解编者意图及教育目的,则可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灵活利用电教手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实现教学最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