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组织指导好学生的课堂实验 刘金胜
浅谈如何组织指导好学生的课堂实验
◎ 河北省邢台市二十九中附小 刘金胜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重点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课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主要课型。学生的课堂实验是小学科学教材中涉及内容最多的一种实验。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如何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已成为科学课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浅谈自己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方面的几点尝试。
一、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取得预想实验效果
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取得良好实验效果的前提。
(一)、师生共备材料、丰富实验内容
充实的材料是做好实验的先决条件。科学课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实验项目和所需实验材料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发动学生配合教师准备实验,特别是发挥实验班组长的作用,协助教师有条理的准备实验。如:我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教材四(下)《雨的形成》一课的分组实验时,课前师生共同搜集准备所需的各种常见材料。如:火柴、透明塑料袋、保鲜膜、冰块、热水、冷水、小手帕、小水桶等材料。准备了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大小烧杯、小瓷盘、坩埚等实验器具。有条理地放在各组实验桌上。这样在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了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观察记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又如:在科学教材五(下)《认识常见矿物》的分组实验时,课前师生共同收集准备所需的常见矿物材料。准备小锤、铜钥匙、铜币、刻刀、磁铁、无釉瓷片、铁钉、玻璃片、砂纸、放大镜等实验工具。有条理地放在各组实验桌上。这样在课上引导学生按照鉴别岩石的方法找出鉴别矿物的方法,再对各种矿石逐项的轮流进行实验、观察记录。人人动手、忙而不乱,实验有序,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二)做好实验前的预试,保证实验的成功
课前,教师对本课所要进行实验的内容,不仅要明确实验目的要求,熟悉掌握仪器的性能和操作方法,还必须充分估计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检查实验仪器、材料是否准备齐全,摆放是否规范,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如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六上)《电铃响丁当--电磁铁》一课的实验中,看起来仪器不多,操作简便,但不易做好。如果导线外皮不绝缘,钉子预先没用火煅烧,都会使实验失败。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准备材料的注意事项。如:导线尽量找细的,以长一点的为好(同样长),并且外皮要绝缘,钉子以大一点的为好(粗细长短一致),预先要用火煅烧一下;电池最少要准备两节等。这样,课堂上就不会出现磁性较小,甚至没有磁性,切断电源后,仍有剩磁等麻烦,实验效果才会好。再如科学(五上)《传热比赛--热传导》一课的实验。实验前教师要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果铁丝过粗实验时间太长;过细,火柴不好粘,传热太快。三根火柴掉下的时间相差太短,实验结果不明显。如果粘接火柴棍距离过近、过远也会影响实验效果。粘结火柴棍时,凡士林或蜡用量多少又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此实验前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金属丝粗细要恰当。②粘接火柴棍距离要合适。③粘接火柴棍,凡士林或蜡用量要相等。这样才能取得预想的实验效果。
二、认真组织指导学生的课堂实验
认真组织、指导好学生的课堂实验,是获得良好实验效果的中心环节。
(一)灵活编组,有分有合,加强实验效果。
学生实验是一个集体活动,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验的难易和材料的多少,灵活编组,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如:学习科学(六下)《电铃响丁当--电磁铁》一课,在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时,材料方便,容易操作,可以人自为组,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从实践中求真知。在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磁极方向时,材料不足,有一定难度,可采用合并小组,群策群力,互为补充。各组之间展开无声的比赛,实验效果会更好。在学习科学(四下)《雨的形成》一课,引导学生组装模拟雨的形成实验时,也可采用灵活编组的方法,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二)按课本中提供的方法进行分组实验
有些学生实验,课本中给出了具体的实验方法或实验提示。如"热传递的方式"、"电磁铁的性质"、 "雨的形成"等实验,教师可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大胆地进行操作。实验结束,交流学生实验结果:实验的方法是什么?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得出了什么结论。对交流研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只做一些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再去独立验证。课后填写实验报告。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验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利用"学生实验提示卡"进行分组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还要重视"学生实验提示卡"的作用。"学生实验提示卡"是教师结合本课教学目标,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把教师所要口头或板书的内容,改为学生用的书面提示卡的形式。以避免实验中走弯路或误入歧途,在探索中起到引路的作用。
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
教材中有不少实验课题,是教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发挥主导作用,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分类,自己去观察、比较、自己概括总结。让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发现矛盾,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争论,必要时,也需要做些适当的启发,从而使研究更加深入。
总之,不能一讲独立研究就不敢指导,一讲教师指导又处处要求过死,使学生难以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开发智力,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对这种实验从低年级就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使之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成绩逐步上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初步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