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教学 提升教学质量 王 宇
优化数学教学 提升教学质量
◎ 陕西省大荔县观音渡小学 王 宇
在新课改的要求的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不仅仅是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对当前的教学质量加以判断。只有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课堂的教学质量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建立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各个方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枯燥、沉闷的气氛和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法,只能使学生兴味索然。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唱歌这一活动都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教学前先举行一个歌唱比赛,几个学生上台各唱一首歌,班干部打分,模拟电视节目的程序,算出每个选手的最后得分。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为选手算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这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这对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后面的总结公式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这样也促使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倡导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也不应该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一起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使他们形成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激发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他们敢想、敢说、敢问,学会比较,学会分析,善于创新。
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学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内容时,口袋内有4个红球及2个黄球,每次可以任意的摸出一个球,摸后再放回,一共可以摸30次。若摸到红球的次数较多,则算小明赢;若摸到黄球的次数较多,则算小玲赢。问题随之而生:“上面的这个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有一种想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对问题进行验证的冲动,通过几次操作之后,学生自然就发现了问题,进而对出现这种结果所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和提示下最终得到结论。
三、重视学生发展,凸显学生个性
在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凸显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应该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创设出既符合教学内容,又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出小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积极参与的意识。目前在大多课堂教学中,教师毫无疑问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讨论和提问,积极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使得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完全发挥自己主体性的一面,在可以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节课——条形统计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相关的条形统计图,这些信息要贴近生活,对小学生来说增加了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按照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性格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便于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回答,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统计各组同学的年龄、男女生数量、同学出生的月份等等,然后派出一个代表进行自己统计表的讲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敢于发言或者提问的学生进行鼓励,也要对出现的错误及时的纠正,在这样一个充满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凸显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