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行为初探 项智琦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行为初探

    ◎    内蒙古赤峰市新惠第二中学   项智琦

    新课改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的特点不是“教授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倡导者,是学生的领路人,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还要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精心设问,启迪思维,创设探究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就这一点,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深析教材的前提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它会在学生从兴趣向实践、探究、获取知识起到桥粱的作用,激发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联想、试探、验证等探究活动,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其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他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式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公式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基本图形导出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迁移、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教学最优化”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有规律可循。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即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就目前来讲,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五、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反思,一般是指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同一领域里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不足。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对比反思,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充实提高自己。总之,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总之,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重在激情为先,创新为魂,发展为本。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以乐此不疲的精神,多渠道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信息,发挥我们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深入的学习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水平,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能力将会有一个新的跨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将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的教育将会充满生命的气息,造就有强劲实力的能人。

    点击次数:159  发布日期:2020/8/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