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 夏桂英
初中语文教学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
◎ 四川省威远县镇西中学 夏桂英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文本的解读也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局面,这是突破了传统的标准化的束缚的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鼓励教师、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指导与点拨的作用更加强化了。由于主体的差异性,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可能就会出现千差万别的解读,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接受作者高尚情操的熏陶,建立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的个性化阅读过程。如何实现对学生解读文本进行正确引导呢?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防止学生立足于狭隘的观念对文本进行解读
教材所选文本都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是作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下的心智的结晶,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自然、自我价值的独特阐释。作者把自己特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凝固于作品之上,我们在阅读或教学中理解文本,必须认真深入文本内部去注解文本所承载的价值,作者也希望我们能解读出符合作者本义的文本思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表明文本内涵的丰富和每个阅读者都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我们倡导多元解读,就是打破教师作教参二传手的陈旧观念,实现真实的阅读,哈姆雷特尽管读出一千个,终究是哈姆雷特,不是汤姆雷特或李尔王。如鲁迅作品《社戏》中描写偷六一阿公家的罗汉豆一节,读来让感受到童真质朴,乡间童趣扑面而来,作者步入中年仍念念不忘,足见其对偷豆、煮豆一事所感温馨与惬意,但有的教师却教成损害别人,把豆荚扔到水中,学生解读成环境污染,这样无视文本内涵,曲解文本就令人啼笑皆非了。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让学生感悟到乡间的真挚童趣。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在感悟内涵中解读,防止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任何文本尽管有其丰富的内涵,许多教师在“多元解读”的运用中,把文本解读,变成了“思想的跑马场”,把严肃的文本阅读,成为“大话”与“戏说”,失落了语文阅读教学所承担的阅读能力训练,思想熏陶及语文基本功训练任务。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成熟期,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形成期,无限衍生的文本意义,让学生产生误解。安徒生精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深刻地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小女孩在欢乐的大年夜,饥寒交迫,冻死在街头,而人们仍然漠然置之。有的教师逐步引导从擦亮一根火柴看到的美景直到最后小女孩梦中与奶奶相聚,让学生仔细体味想象每次擦燃火柴后见到的美妙情景,学生都沉浸在一种美妙的情景中,最后小女孩冻死街头,和奶奶幸福的团聚,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这样无视文本意义,任意衍生,不是创新也不是多元解读,是对学生对文本的不尊重。
三、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开展个性化解读
受应是教育的影响,教师、学生都习惯于文本和教材的模式化、概念化的文本解读。回顾语文教学的历程,首先表现为语文教学为政治服务的思想。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明明写的是鲁迅先生对美好童年学习生活的怀念,而我们教师偏要让学生认识到是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在通篇的阅读中,何处见到了作者对教育制度的不满,相反,却处处感受到读书学习的童真乐趣。因此,教师要摆脱语文为政治服务的束缚,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其次,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不能形成思维的定势,要用发展的观点解读人物形象。《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
四、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握指导要求,实现正确解读文本
作者根据社会生活创造出我们所学习的文本,当这个文本作为教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时,便形成了老师头脑里的文本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这两个文本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的主体,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教学参考的解读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的文本与教师形成的文本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的文本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从而引领学生实现正确的多元解读和个性化解读。由于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描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文本的引导者、合作者,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让学生的精神和作家精神相遇、相认、相融合时,诱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对文本产生创造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