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学科学生兴趣的培养 王 勇
浅析历史学科学生兴趣的培养
◎ 湖北省保康县黄堡镇中心学校 王 勇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探索。学生一旦对某一知识产生兴趣,这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凸显历史学科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的作用。下面结合个人历史教学实践,谈几点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二、抓好导入环节,诱发学习兴趣。
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十分重视并精心设计“导入”这一起始环节,力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架设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打开历史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通道。用有趣味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问题的情境,诱导学生兴致盎然地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过渡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由此可见,引言至少有两项功能:其一,创设覆盖本节课的课题,使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产生认知本课的需求;其二,提出具体问题,作为学生完成本课时学习任务的起点。例如:讲《明朝君权的强化》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地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那么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听谁的指挥呢?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材料的运用和问题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的引入课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
四、建立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教学中本人通过亲切和蔼的体态语言,设身处地的课堂提问,朋友式的交流,润滑了学生的心田。在课外活动中,也经常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融洽了师生的情感,同时又了解了学生学习动态。
兴趣培养是古往今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更是当今课程改革中教师理念转变的首要因素。对中学历史教学现状而言,主要落实于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方法和手段中,并延伸到课堂内外。本人虽针对学生实际做了一些尝试,得到了一点收获,但自觉还远远未达到满意的效果。若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在教学中更多使用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必能增添学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本人愿为之奋斗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