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提高数学课堂效益 刘淑萍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提高数学课堂效益
◎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城关镇仁厚里小学 刘淑萍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故此,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练习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设计,要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体验性。通过我多年教学经验和听课的实践,我认为做好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学习的情感,我觉得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有趣的练习,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为主动,产生学习的驱动力。
如二年级下册《认识整时》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了我们学校的图书资源,以英国戴比.葛莉欧利的绘本《老狼,老狼,几点了?》来组织练习,通过不同动物的询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让时间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和有趣的故事联系起来了。让孩子们来扮演老狼,帮助小动物知道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时间变成了帮助别人的工具。故事中更有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三只小猪、小红帽等经典角色,孩子们在故事中巩固了对整时的认识,真可谓:数学中有故事,故事里有数学。
二、生活性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在日常授课与课堂练习中应积极引用生活素材,进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生活教育素材的挖掘与利用,尽可能的设计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练习活动,多引进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数学练习中不再处于被动、机械的状态,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参加富有情感,且贴近实际生活的练习,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一户农民收得14立方米的稻谷,他想用一块长9.42米,宽1.68米的长方形竹席,在院子里围一个简易的粮囤装这些稻谷。怎样才能装下这些稻谷?请你帮助他设计几种围法?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围成方形、有圆柱形、半圆柱形等。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设计数学练习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别,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使练习包含浅、中、难各种各样的小问题,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题目安排可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习能力较差或中等的学生能解答大部分习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解答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性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巩固所学知识,都能有所收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用课件出示“1元”和“10角”的硬币图后,第一步,告诉学生1角=1/10元=0.1元;第二步,边扶边放,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练习并清晰地出现板书:1角=1/10元0.1元()/10元=( )元(课件演示:框出7个一角硬币) 2角=2/10元=0.2元9/10元=( )元 4角=4/10元0.4元;第三步,教师提问:0.4元里面有几个1/10元?第四步,去掉所有单位,变成以下一些等式:1/10=0.1 1/10=0.7 2/10=0.2 9/10=0.94/10=0.4;第五步,让学生观察这些等式,寻找规律,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这几题练习获得了新知识。
四、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一个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或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不是唯一的。就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特想法。而在这种开放式练习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多种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映,从而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认识钟表”这一教学内容课堂练习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在课前应该为学生准备一个时针、分针均可以自由活动的钟表模型,之后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生活化情境“小明6:30半起床,7:30上学,4:00放学,6:20吃晚饭,9:15分睡觉”之后将钟表拨到任意一个时间段并提问“谁能告诉小明这个时间他应该做什么呢?”通过这样开放性的情境练习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从而优化课堂练习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不是做题的机器,所以教师应正确的树立新型的数学教学观念,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课堂练习改革,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避免“题海战术”,防止“熟而生厌”。提倡探索创新、自主选择,让学生的知识在练习中升华,技能在练习中掌握,能力在练习中形成,思维在练习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