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何义红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何义红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本文从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词:阅读;习惯;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但是就我们现在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调查数据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8.2%的中小学生是处于基本不读课外书的状态,对阅读毫无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
1.现代媒体日新月异,书的“魅力”远不敌网络游戏、电视、手机 、微信、抖音……
2.功利化的教和学,时间不够,目的性不强。应试教育让阅读越来越急功近利,“不考不读,为考而读”。教师为一本书分秒必争,家长把学科性学习之外的书籍斥之为“闲书”,学生课业负担重,只顾着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无暇读课外书。久而久之,课外阅读就淡出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3.重图轻文。漫画、童话及卡通画类的通俗文化作品图文并茂、幽默诙谐、紧贴生活、浅显通俗,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打动他们的心弦。
4.家庭没氛围。家长不读书,不督促孩子读书,也从不与孩子交流课外读书的话题。家长喜欢买一些孩子不喜欢的书,最多的是教辅。
5.浅表阅读。中小学生们喜欢选择图文并茂、戏谑通俗、主题轻松时尚的口袋书。阅读“大部头”作品感到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
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以及提高阅读能力提出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允许学生与不同的“书”交朋友
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学生“讨厌”的陈旧的观念和方法,试着从单调枯燥的文字符号里解放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教材,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充分利用点读机、平板、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看”书,从而诱导学生读书、爱读书。
(二)精心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引发好奇心
1.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机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当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的书时,会感到枯草无味,不知所云。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话》?偏偏喜欢‘奥特曼、武器!’”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比如:有的孩子就喜欢漫画,我们可以引导他去“读”漫画的幽默和智慧,提升阅读的质量和品味。
2.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学生个性特点的读物。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他们对阅读什么样的书籍还是很盲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向小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为他们解决读什么的问题。比如《亲爱的韩修先生》《夏洛的网》《爱的教育》《昆虫记》《草房子》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3.推荐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读物。向小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走近生活,从小培养把握时代脉搏。平时,我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科技博览》,各类有意义的节目如《3.15晚会》、《防疫抗疫》等等,这些都能给孩子带来广博的知识,同时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4.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有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时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方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读书的目的。如:《呼兰河传》《城南旧事》以及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营造读书氛围,增加读书情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实效。为了更好地营造读书的“激情场”,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四)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增加读书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每天挤出一些时间,给学生们阅读,如:每天中午抽出半个小时让学生阅读,学生将各自推荐来的书交换阅读,相互传阅,或者看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久而久之,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们大多数都能静下心来真正捧起书本书海中倘佯,与书为友。少数的几个孩子,只捧着书照镜子的情况也慢慢在这种读书氛围中被淡化,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恰当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就提醒我们,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好读书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一)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指向性非常明确,或是为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为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深远内涵,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
(二)教给学生“记”的方法。“做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些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三是创作性笔记。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如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一)创设条件,促进阅读。阅读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二)鼓励先进,坚持阅读。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三)家校合作,落实阅读。经常与家长交流,提高家长的意识,让他们明白,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建议家长坚持每晚上的亲子共读,并把和孩子读书的照片分享到班级,促进其他家长的热情。
阅读,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让我们为孩子播下习惯的种子,让阅读成为每个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将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邱凤莲:《大声读给孩子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薛瑞萍:《我们班的阅读日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