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茂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低段应用题教学的几点做法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低段应用题教学的几点做法
◎ 四川省冕宁县城厢小学 葛茂明
应用题是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的重要内容,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小学低段应用题以一般应用题为主要内容,是学习其它应用题的基础。但对于初涉数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又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让他们自主学习,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使他们体会到应用题就在身边,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而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感受到应用题的趣味和作用,对应用题产生亲切感,为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培养深厚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感知理解应用题。切实打好这个基础,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直观演示在低段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直观演示进行应用题的启蒙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建立初步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小明原来有5本故事书,又买来了2本,现在小明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通过直观演示,有意识地把直观的形象与语言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量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一共”,知道求“一共有几本故事书”是把原来的“5本”与又买来的“2本”这两个数合并起来,应该用“加法”。
2、利用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出未知的过程。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在小学低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进行教学时,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应用题进行理解分析,并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具体操作,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量关系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小芳做了6朵红花,8朵黄花,黄花比红花多几朵?”在分析这道应用题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摆出6朵红花和8朵黄花。其次,通过学生动手,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题已知的是什么条件,求的是什么?并让学生把黄花与红花一一对应,让学生观
察黄花与红花对应着有几朵?(有6朵)这样说明6个黄花与6朵红花同样多,而黄花还余下2朵,就是比红花多的。最后引导学生想:从8里减去6(这是黄花与红花同样多的朵数),剩下的2就是黄花比红花多的朵数。再如:“一段长5米的铁丝,剪去2米,还剩多少米?”教师可拿出铁丝进行具体操作让学生观察,在观察中让学生理解题意和说出数量关系:一共的铁丝-剪去的铁丝=还剩的铁丝。这样既让让弄清了题意,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二、加强低段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的训练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前后无矛盾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和培养。说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动口的同时也动了脑。首先,让学生说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条件中的数字具体指什么?如:红花有8朵,白花比红花多2朵,白花和红花共多少朵?题中的“8”指红花的朵数,“2”指多的朵数。弄清条件中的数字具体指什么,可避免学生列式时看见数字胡乱凑。如上例许多学生列式时直接用“8+2”得到问题。其次,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说出题中数量关系,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解决办法,或自己的疑难之处。锻炼学生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这样,在说的过程中理清题意和数量关系,弄清结构,不仅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三、切实注重应用题的结构训练
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有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应让学生懂得:应用题就是至少要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要有一定的联系,使小学生建立起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的表象。如条件与条件:
让学生知道前一个条件讲每人,后一个条件也应该选与每人有关系的条件,即“7个人”这一项, 这样前后才一致,才不会矛盾。又比如条件与问题:
让学生感知有9果冻,吃了3个是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即剩下的一部分,而前面讲的是果冻不是糖,因此应该选“还剩下几个果冻?”这一问题才正确。
通过以上的训练,学生基本上理解了应用题的结构,但在教学中还应该加强让学生多补充问题或条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好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及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的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