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析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李新玲

                  浅析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   陕西省大荔县城关初中   李新玲

    初中的化学教学是化学这一学科的启蒙阶段,怎样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切实的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到学科知识是每个化学教师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新世纪课程改革最终目标和立足点之一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前提,是学生情感、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现实保证.

    一、加强师生互动

    由于初中生首次接触化学,对化学学习的陌生或化学知识的抽象等原因,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既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同时又能让学生随时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效率。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能再把整节课用来讲解课本知识,也不能让学生把公式、符号或化学反应现象等知识的记忆作为重点,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之前把自己想学的知识或遇到的问题准备好,课堂之上教师只花少量的时间讲解重点内容,剩下的时间以学生提问、交流为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做辅助的局面,让学生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教学“分子和原子”一课时,为了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性学习,首先,教师就需要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控制课堂节奏;其次,让学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试验操作,课堂之中教师在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疑问;最后,当学生完成家庭试验过后,教师可提出几个重难点问题以此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确的知道能够肉眼看见的就是分子,原子是比分子小的一种物质。这样以来,学生对于相关化学的知识掌握不仅更进一步,同时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二、优化课堂结构

    新课标中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然而,化学反应的微观观察过程却一直困扰着师生。这时,信息化辅助实验教学就显反得尤为重要。信息化辅助教学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器官参与学习的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生思维、想象力、创新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是一种很好地教学方式。

    例如九年级化学第五章“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中设计了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原理以及工业炼铁的原料、设备、简单流程以及主要的反应原理。这节课实验室模拟炼铁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且装置繁琐操作复杂,失败率高,实验现象学生难以观察,多数老师一般以讲实验为主,最多拿动画演示实验。学生常常是靠教师的讲述、单纯的记忆学习,缺乏主动探究,兴趣也不是太大,学生对于炼铁知识也只停留在简单记忆的认知程度。显然,这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在信息化技术指导下,本节课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展示,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即时传输功能 (腾讯qq)和资源搜索工具(百度),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和学生活动。把相关的图片、工业炼铁视频、实验室炼铁实验微视频、实验讲解做有机的整合,通过生动的展示,让学生从感官出发,从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行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三、理论结合实际

       化学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化学教学应该坚持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普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会其学习方法,使其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意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物质的溶解性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各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机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可乐、啤酒等碳酸饮料用力摇晃之后打开会冒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固体、液体、气体溶于水的原理,结合食用盐溶解于水中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意识到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可乐、啤酒、食用盐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判断可乐中的二氧化碳、食用盐的溶解性,让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然后再通过点拨,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最终掌握化学知识。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还可以结合人们经常喝的豆浆,提出生活化问题:如果想喝更甜的豆浆,我们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多加糖,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出问题:白糖能否溶解在水里?这时引出物质的溶解性知识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力求避免无效、减少低效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学习化学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乐于学习,学习兴趣会更高,课堂效率会更好,真正成为有效课堂。


    点击次数:177  发布日期:2020/6/1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