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关于小学数学层次型作业的方法 陈 旭

    关于小学数学层次型作业的方法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悦来初级中学校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研究指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明天他能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数学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可见,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调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70%左右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36%的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数学作业”作为对数学老师最大的希望。然而在教学中,通常我们设计的作业,都是“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好、中、差生一个样,这种作业形式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了学生的负担,这不利于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根本不能调动全体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因此,鉴于这种情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在作业设计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作业形式、内容着手,尝试使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一、问题的提出

    新学期接了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笔者首先了解了该班学生成绩,发现班里尖子生很少,差生成绩特别差。

    一边了解学生情况,一边进入教学。一月下来发现问题不少,尤其是作业问题。本阶段学的乘除法,平日里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但总有几本作业本令我头痛,要么不交,要么到校后拖拖拉拉补交,批出来错误百出,有的作业一看就是抄的别人的。批评教育好几次,效果却不明显,后来被批评的同学索性不交作业了,问他原因,回答“不会做”。单元测试下来,做得好的九十几分,做得差的甚至只得二十几分,连简单的计算也没过关,更别提灵活应用的题目了。一看名字原来就是平常作业出问题的几个“老面孔”。讲评过后,我找这几个学生了解情况,找出问题所在。原来他们每天的作业因为不会做而做不完,别人花二十分钟完成了,他们做一个小时也做不出来,老师要求交作业时不是抄就是拖或欠。哦,原来我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总想让学生多学一点,多做一点习题,怕因为少做题而影响成绩,因此就喜欢用一个标准或一个尺码去衡量学生。然而,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他们在学习中不但没有得到快乐,反而还被一次次的失败而打击。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也就没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教学中的“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现状也得改改了。

    二、具体的作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成绩最好的命名为“宏志组”(即甲组),成绩中等的命名为“提高组”(即乙组),成绩较差的命名为“奋进组”(即丙组)。其中“奋进”就是奋勇进步,不断提高的意识。我在分组时便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我的工作。

    在教学中根据各组成绩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供提高组和宏志组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便于宏志组同学完成,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到学习的喜悦。

    学生完成分层作业后,各层次的学生在作业本上把当天的知识进行小结。通过小结当天的知识点、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时的独到见解,积累方法,优化解题策略。同时我鼓励“奋进组”的同学去思考和尝试做“提高组”的作业, “提高组”的同学去尝试做“宏志组”的作业。我再对他们成功的尝试给予大胆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测评与激励

    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滚动式的方法。对三组作业的评价不能按一个标准。对“丙组”判分适当放松,对“甲组”判分适当从严。例如,对差生,做对基础作业,就可以给满分;做对提高作业双倍加分。再如,对乙丙两组学生,作业做错了,可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在班级考试时也分层出题,在一张试卷中设计ABC三类题目,BC类题目在试卷中注明,C类题目只供甲组的同学完成,B类题目是甲乙两组都要完成,而A类题目是每个同学都要做的。如果在连续两个月或者两次考试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要求,可进入“高一组”。当然,若宏志组的同学学习感到困难,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提高组;提高组中有学习特别困难的也可以退入到奋进组,总之,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作为调整标准。这些退后的同学就是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关注的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处处是创造之处,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总之,作业的布置与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寓于作业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并在完成好作业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我们正是想通过作业的分层次布置这一方式,来促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改变,实现为了学生的更好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

     


    点击次数:193  发布日期:2020/4/2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