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使小学体育教学更具生命活力潘彩红
游戏使小学体育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实验小学 潘彩红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要求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小学体育教学可以强壮学生的身体,帮助小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意志品质,增加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小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形成集体主义意识与团队观念。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游戏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小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对体育课堂的兴趣
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学生们在学习什么内容,他们对该项内容的学习兴趣总会对他们的内心做出最真实的引导。小学体育的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学生们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进行相关运动的锻炼时才会展现出极高的专注度,并能极大地激发出他们参与这些体育活动的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反,如果学生们没有培养好对体育的兴趣,那么他们在跟随教师做一些体育运动的时候必然是不太情愿的,无法发挥出他们自身的积极性,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配合的低迷,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们应当合理引入游戏教学法,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一些游戏的辅助教学激发体育兴趣。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体育 “韵律体操和舞蹈”单元时,首先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体操和舞蹈基本动作入手,如比赛中体操运动员的亮相动作、藏族舞蹈的弓腰动作、天鹅湖歌剧中的四小天鹅跳舞动作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操和舞蹈的感性认识;然后结合当今社会的流行元素进行体育活动,如韩国神曲《江南Stile》中的骑马舞、东北二人转舞蹈中的甩手绢动作、晚间老年人跳的广场舞或大秧歌等,并配以生动活泼的音乐伴奏,更易于唤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加强游戏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游戏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意义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让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创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并且能够保障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但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其注意力难以集中、逻辑思维不全面、自控能力较差等特点。要求教师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必须要积极加以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游戏中充分发挥,保障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甚至是让学生制定体育活动主题与规则。
例如在传统游戏“老鹰抓小鸡”中,在传统的“老鹰抓小鸡”中是由一群“小鸡”与一个“老鹰”、一个“鸡妈妈”组成,传统游戏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以“老鹰抓小鸡”为题创新游戏规则,如“Y型老鹰抓小鸡”,即一个“鸡妈妈”、一个“鸡爸爸”,两头“老鹰”。通过游戏创新,能够加强学生在游戏中的协调性与合作性,并提高了学生积极性,保障体育活动能够切实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游戏内涵,加强育人效果
游戏的设计与选择是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能直接决定课堂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素质提升。为此,我们要反复考量,不仅要做到趣味性,吸引学生,让其主动融入,还要具备教育价值,陶冶学生情操,有效发展其智力,达到锻炼、育人的双重效果。
比如,“开火车”就是一个不错的游戏,主要在一、二年级开展,每次开展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学生要有秩序,按“一”字排好队,游戏正式开始之前不能随便走动,模仿现实生活中上车的情境。然后,就要选出三名学生充当“站台”,在游戏中举高双手,让队伍有序前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舍我”精神,能为大家考虑,适当地作一些放弃。最后,就要开始游戏,学生就要紧密合作,抓好前一个人的衣服,快速移动,不能落下,让整辆“火车”顺利进过站台,驶向目的地。在整个过程中,想要顺利完成游戏,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讲秩序、懂退让、会合作”,无形之中就渗透了素质教育,让其在快乐运动的同时能优化自身。体育游戏不仅要具备趣味性,更不能失去教育价值,我们要让学生的锻炼更富意义,在借助趣味吸引其参与时要注重其价值观的纠正,使其具备完整的人格。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好新课改的要求,同时还要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提升自我,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恰当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不仅有利于学生达到练习身体、增强体质,而且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情节性,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条件和创造条件,根据学生的心理,安排适合学生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所安排的运动中,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最终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