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柴彩虹
浅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 陕西省大荔县胜达实验初中 柴彩虹
文言文是学生陶冶情感,丰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学生吸纳写作“养料”的理想途径。文言文集语言凝练,构思独特,史料详实等大成,是学生应当孜孜不倦去开拓的文化“聚宝盆”。通过品鉴古典作品能对学生艺术敏感力的培养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文言文教学直接影响到青年一代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既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又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及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更是成为我们教师课改中的关键点之一。
一、营造轻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只有让学生保持着较高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不能一层不变,天天吃燕窝鱼翅还会有腻的一天,更不要说在教学上根本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文言文教学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课堂像磁石一般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先让学生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或者比赛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来激趣;学习《三峡》《与朱元思书》《爱莲说》等文章,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与课文有关的配乐的优美的图片风光,让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学习《口技》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视先观看现代的口技表演的影像资料,再引导他们去了解古人精彩绝伦、惟妙惟肖的口技技艺。这样一来,上课伊始,教师就激起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牢牢抓住了他们的心。
二、注重文言诵读,提高学生语感
朱熹谈读书时有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但文言文朗读存在困难,它字少意深,音单义广,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所以文言文语感需要长期练习,急于求成的功利性作法犹如饮鸩止渴。我认为,读是开启文言语感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读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诵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同时,.教师在布置诵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 对诵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诵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诵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诵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诵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诵读效果。同时通过学生涵泳诵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学习兴趣。在美感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兴趣呢?教师诵读课文后,就是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品味语言意蕴,达到感情共鸣
文言文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文言文年代久远,语言不通,就像我们学外语一样,只知道那是一个个拉丁字母,除此之外一无所知。文言文对学生来说,也只是一个个熟悉的汉字而已,把它们联系起来是什么意思,其中又蕴含了什么感情,根本一窍不通。学习文言文的最大成就就是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和文言用法。这就告诉我们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语言,让他们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涵丰富,典雅简洁,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深厚醇美。意境的感悟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以李白诗为例,《峨眉山月歌》可以体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的意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以体验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以月念友的意境,《春夜洛城闻笛》可以体验夜深人静、闻笛思乡的意境。只有用心感受作者的心,品读优美的语言文字,才能看到蕴含在诗中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只有受到作者情感经历的熏陶和感染,才能增长人生智慧,提升审美感悟。
总之,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相较其他类型的课文来说,文言文作为一种不经常接触的文字,难以理解。同时,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积累词语的用法和含义,这也对学生提出来很高的要求。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优化方法,以多种教学手段,提升课堂内容的丰富性,让学生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情况下,在学习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学、想要学,真正把文言文弄懂和学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