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做“裁判” 刘洪敏
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做“裁判”
◎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中学 刘洪敏
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作文批改的延伸和发展。重视作文讲评,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良好的作文讲评课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可是,在眼下的作文讲评课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在讲评学生作文时完全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出发,依据个人的喜好来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与学生缺乏思想认识的沟通,教师的讲评很难与学生形成共鸣。尽管教师讲的头头是道,津津有味,甚至有条有理,但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存在什么问题,只好随便听听,没有任何主动性,课堂效果不明显。
2、课堂活动量小,学生参与度不高。一般讲评课尽管教师会宣读几篇优秀范文,会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讨论,但总量偏小,学生参与时多数情况下是不积极的,有些学生甚至“事不关己”,只做自己的事情,致使学生参与面小。
3、少数有积极性,大多数不感兴趣。作文好的毕竟是少数学生,讲评课成了他们的“天下”,每次受表扬的总是相对固定的少数几个人,大多数同学与此“无关”,事不关己自然“高高挂起”,任你“海阔天空”,我自“岿然不动”。
4、教师评语“霸道”,学生没有发言权。教师的评语具有权威性,正是这种权威性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困住了学生的手脚,甚至扼杀了学生的灵性,久之,学生怎能对讲评课感兴趣?自然对写作文更是倍感为难。
因此,必须改革作文讲评课教学,提高作文讲评课效果。在数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努力致力于作文讲评课的教学,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渐收效果。具体说来,就是要变教师“独角戏”为学生“大合唱”,变教师霸权为学生民主,变少数学生感兴趣为多数学生都参与,变脱离实际为贴船下篙,变遏制学习为促进发展。
总结日常教学实践,我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讲评方案:
首先,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组长轮流担任;然后将作文随机分发到人(确保学生手里的作文不是本组同学的),要求学生轮流阅读作文,同时给每篇作文写不少于20字的简评;全部读完后,组长组织讨论,从本组所读作文中评选一篇最佳作文,参加全班交流评选。
其次,交流评分。按小组顺序轮流上台朗读本组推选优秀作文(不公布作者名字),并说明推荐理由;其他同学按编号顺序逐篇打分,并写下自己的评价意见。
第三,投票评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打分表确定一名最佳人选,统计出各个小组推荐的作文得票情况,并且请部分同学发言谈自己投票的理由和看法,也可以组织进一步讨论。最后根据得票多少和讨论情况确定本次最佳作文,抄入《班级优秀作文选》,供全班学生讨论学习。
第四,自我评价。根据前面的讨论,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写不少于50字的评语。对于作文存在有较大问题的,要求作较大范围修改,或者重做。
按照上述设计,我安排了一次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写作。作文收齐后我认真阅读了学生的全部习作,并组织了一次两课时的作文教学讲评课。
讲评课前,在阅读学生习作的基础上,我在备课笔记上逐一写了简评,并初选了若干我认为较好的作文。
讲评课开始,我首先宣布新的讲评课设想,以争取学生的支持。大多数学生比较欢迎,课堂气氛较活跃;然后根据设计好的方案讲评活动顺利地进行。在这期间,有几组学生因为意见不一而争持不下,不断有“公案”上诉到我这里,我则借机引导,平息“风波”。分组讨论进行了一课时,课间还能听到学生的争论。
第二节课,我要求每组的组长轮流上台朗读选出的作文,并说明推荐理由,其他各小组的组长认真打分。可喜的是,学生分组推荐的结果于我事先的“内定”基本一致,各组的推荐意见也都各有特色,有的看法和我相近。
当我看到学生写的评语时,心中感慨万千,长期以来,给学生写评语时,自己的思维几乎定式,写来写去也老是那么几句话,可是学生的评语却五花八门,并且言之有理。
通过这次作文讲评活动,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平时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他们今后的作文与了很大的帮助。课下一个学生高兴地举起大拇指说:“让学生当裁判,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