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质疑——打开探究之门 奚平

    质疑——打开探究之门

    ◎   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初级中学     奚平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可见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也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一直很重视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各种问题,却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致学生缺少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缺乏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在这种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会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人类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听到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可爱的问题。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了好奇,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来认识世界,这些问题是孩子们求知的不竭动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现,会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很少。据调查表明,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主动提问的原因:一是缺乏心理安全,怕被同学耻笑成无知;二是缺少心理自由,常常找不到机会提问。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在感情上缩短师生距离。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思想是开放的,思维也比较活跃,也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言者无畏”的意识,不管学生的问题是什么,教师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倾听。这样可以为提问的学生撑起一片天空,使他感受到老师的支持,更增添了提问的勇气;也让其他学生觉得老师是何等地欣赏能提出问题的学生。

       另外,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就不能限制学生发问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对学生解放到什么程度,学生就能问到什么程度。要改变过去教师问,学生答的状况,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让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进行发问,学生的发问源于他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后,不懂或感到疑惑的地方,或是自己想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质疑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问题意识的主要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材料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启发学生质疑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平时化学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一些演示实验的观察,启发学生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例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首先取来一杯热水,并在水中放一小块白磷,然后在烧杯上盖一个铜片,在铜片上分别放少量红磷和一小块白磷。同学仔细观察发现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起来,而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的白磷却没有燃烧起来。此现象启发了学生提出问题:“铜片上的红磷为什么不燃烧?水下的白磷怎么燃烧不起来?怎样使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白磷燃烧起来?”这些疑问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和激情去投入到自己的探究实验中去。

    2、在学生探究实验中,引发学生质疑

    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时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要允许学生质疑。如在引导学生做“空气中氧气的测定”的探究实验时,理论上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1/5体积。然而在实验中发现:有学生的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体积,甚至还有的学生的集气瓶中的水超过了1/5体积。难道真是他们所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小于或大于1/5。“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在同学脑海里已形成。此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并让不同结果的同学讲出自己的想法。

    3、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质疑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现实生活是问题产生的源泉。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事实或现象,即让学生遇到生活中的事实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质疑。例如:在冬天我们常常发现水会结冰,而厨房里的白醋、黄酒却不结冰,这是为什么呢?冬天下雪天常常会有养路工人在路上、桥上撒盐,这又是为什么呢?生活中打开汽水瓶盖,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人喝了碳酸饮料后,为什么会打嗝……

    三、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具备了主动提问的问题意识后,不等于就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上往往会出现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不能切中新知识的要害,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与学习内容毫无关系的问题,浪费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和学习他人的提问方式。如在讲“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时,备课时教师可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创设这样一组问题:①红磷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②氧气完全耗尽了吗?通过什么现象证明的?③瓶中余下的气体能否支持燃烧?又是通过什么现象证明的?④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约占瓶的几分之几?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遵循有浅入深,直观现象到本质这一规律。教师在课堂上把这些问题向学生演示,并告诉他们设计方法,让他们模仿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会潜移默化地运用这个规律,提出一些较有价值的问题。
        其次,借教材上现有的题目,如“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要求学生在弄懂教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提出问题。如在讲燃烧与灭火时,学生在知道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后,书上举例说明灭火的事例和方法——用灯冒盖灭酒精灯火焰,在了解了原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生活中各种灭火的方法,并试着分析该灭火的原理。如“吹灭蜡烛火焰”、“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等问题。还有的同学提出不同意见“油锅起火也可水来灭火?”、“用扇子扇风,煤炉火会更旺,为什么呢?”。 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是学生借用了课本上的提问方式,学会了怎样提出高质量问题的结果。
        再次,还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问题本,把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记下来。“在做双氧水制取氧气,当分液漏斗中的双氧水滴入锥形瓶中时,为什么会出现类似烟雾一样的物质呢?”“刚开始烧开水,为什么会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呢?”“喝过的汽水放入冰柜中,一段时间后在瓶壁上会出现白色固体,这是什么?”五花八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利用课堂或课间时间,通过学生自己或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来解决。问的多了,动的多了,就会提出一些质量更高的问题来。

      “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这是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最新理念中的经典之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各种哪怕是异想天开的问题,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平等地与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只有在教师不断的情感激励下,才能形成真正强烈的问题意识。

       

     


    点击次数:178  发布日期:2020/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