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成旦增: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参与”教学法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参与”教学法
◎ 青海省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 次成旦增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的这一教育观点是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应该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小主人,应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是实现小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参与”作为一种能力,是直接为小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需要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奠定基础的。在长期的正确的参与过程中,对他们的态度、情感等社会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参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特点,小学生一旦逐步获得,对其今后人格的健康发展,对其发挥自身潜能、自信心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参与”教学法呢?
一、设置悬念,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参与
有关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实验证明,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的倾向,如探究、操作,理解外界事物奥秘的欲求,以及为应付环境提出的众多问题等有关心理因素中派生出来的。可见认知内驱力是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的根本力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在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在初读课文阶段,可着重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 精心设计,启迪思维,促进学生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设计的问题来容量要大,要有思维价值。这样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并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自觉参与学习。学生的大脑好比平静的湖水,教师的问题好比投入水中的一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块“石头”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探索的浪花。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还应把学生引到知识的“河流”旁,让学生自己来投入思维和探索“石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小主人,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学生发表自己言论的时间。有思维价值的、容量大的问题往往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毒、去想、去讲,还要给学生与同桌同学之间、与小组同学之间议论、交流的自由。只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在新旧知识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求解的愿望和热情。教师可以把学生知与不知、深知与浅知之间的问题带到语文教学中去,促使学生去参与、去思考。
三、 探索问题,揭示矛盾,主动参与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作为教师,应该破除陈旧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主体。这样,思想观念转变了,教师才会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养成思维的好习惯。学生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参与的热情就非常高,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抓不到重点,但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学会探索,引导他们把握课文中本质的东西,提高质疑问题的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鼓励他们自我参与、自我表扬,并给予极大的赞扬、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程度有高低,各人的认知范围不一样,心理状况不一样。应当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问题,揭示认知、思维的内在矛盾,激起学生学习中的认识冲突。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别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求异思维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有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探索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