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兰:洪秀全与《天朝田亩制度》
洪秀全与《天朝田亩制度》
◎ 四川省冕宁县泸沽中学 张金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颁布的关于土地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文件。洪秀全的革命思想,是它的思想基础。
一、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奠基人
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生长在一个中农家庭里,本人是一个受过封建教育的下层知识分子。他自幼读书就“聪明无比”,在十二、三岁时,他因家贫失学,在家帮助父兄耕田,以后又在本村当了几年塾师。
洪秀全起初也曾企图走读书——应举——做官的道路,并曾几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考中。1837年,正当鸦片战争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活动日趋猖獗的时刻,他又一次应举失败。时局的动荡和个人的遭遇,使他受到了很大刺激。在归途中,他写出了平生第一首“反诗”:
“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
等待风云起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这首诗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革命倾向,但还不能够表明他以在思想上同清政府统治决裂。事实上,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他并未完全抛弃“学而优则仕”的幻想;直到他三十一岁那年(1843年),最后的一次应举失败,才最终打破了他对科举功名的迷梦,消除了阻碍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严重思想羁绊。就在这一年,他创立拜上帝会,开始了发动农民起义的准备活动。
二、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太平天国于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后,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响应,革命队伍迅速壮大,在两年左右时间里,就以雷霆万钧之势,冲破清军的重重拦阻,纵横六、七省,于1853年3月攻克长江下游重镇南京,并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除了在军事上继续同清朝统治者作斗争,举行了著名的东征、西征和北伐外,还着手整顿内政,建立和巩固各项制度,以推动革命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天朝田亩制度》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制定和颁布的。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纲领,它的中心和基础是土地制度,所以整个文件取名为《天朝田亩制度》。
三、 《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天朝田亩制度》远远超过了历代农民战争的思想水平,作为革命纲领,它达到了单纯农民战争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不但在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就是在世界农民革命史上,像这样水平的革命纲领和经济思想,也是极为罕见的。
《天朝田亩制度》对当时和后来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所包含的革命战斗精神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从思想上武装了广大起义群众,成为鼓舞他们斗争的强大力量源泉。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也明显体现着它所代表的阶级和所处时代的局限。
《天朝田亩制度》在思想上的局限性,首先表现于它在分配土地和生活资料方面的绝对平均主义办法中。规定土地公有和平分土地,对打击封建土地制度和发动农民进行反封建斗争有巨大作用;但是,如果这种平分超出了反封建的范畴,那么势必会侵犯劳动人民的利益,不利于劳动者内部团结,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天朝田亩制度》在分配土地上主张绝对平分,而且要把一切剩余产品归国库所有,这显然超出了反封建斗争的容许范围。《天朝田亩制度》还要求将绝对平均化原则推广,扩大到处理一切的财物占有和使用问题上,要求全部财产归国库所有并对一切生活物品实行绝对分配,这样更加具有消极意义,
此外,《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还表现在:组织社会经济活动方面,它排斥一切商业经济因素,否定社会分工,幻想在个体农业的基础上实行纯粹的自然经济。如果付诸实施,势必限制和打击当时已经存在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破坏社会分工,使社会生产和社会流通陷入严重的混乱和倒退。
在封建社会中,个体农业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但是,社会分工早已存在,商品经济也已经存在并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定作用,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并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在这种情况下,把小生产者落后地位和自然经济理想化,幻想把它变为社会生产单一的、绝对的存在形式,这实质上是要使社会经济倒退到更古老、更低级阶段去。
《天朝田亩制度》在思想上所具有的矛盾,是农民地位矛盾的反应。农民作为被封建主义剥削的劳动者,痛恨地主阶级的剥削奴役,痛恨封建剥削造成的贫富严重不均,他们从自我的长期经历以及同地主阶级的斗争中意识到,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垄断土地是使他们遭受残酷剥削,陷入贫困、流离失所、遭受疾病的原因,因此,要求平分土地和财富,以保障自己的生存。但是,作为小私有者,农民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小块土地和家庭经济来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如果要永久把他们固定在一块土地上,不许他们占有剩余产品,不许他们改进自己的经营状况,这也是他们所不愿意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分土地和生活资料,反映了广大农民摆脱封建剥削的要求;但它把小农的落后经济地位理想化,在现实中又必然违反小农的意愿。
《天朝田亩制度》没能付诸实施,这固然和太平天国的军事、政治形势有关,更主要却是由于它本身的矛盾。它想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剥削,这本身就是个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