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也需要仪式感 王慧 徐苗苗
化学教学也需要仪式感
◎ 陕西省定边县第四中学 王慧
◎ 陕西省定边县第四中学 徐苗苗
法国童话小说《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2018年至今频频被提及的一个词汇,最多的用在了情侣、伴侣相处中营造的浪漫和制造的惊喜,而我觉得仪式感就是一个人对待生活、工作、家人、朋友的一种态度,一种认真、尊重、敬畏且热爱的态度。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初心、育人使命。教师要依据国家要求、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们的个性差异、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设计、实施科学的教育,引导学生们朝着社会发展所期望、国家人民所需要的方向成长和发展。这些美好的教育目的最终必须要依靠课堂教学辅助实现,毕竟,学生是要在课堂中成长的。因此,课堂不是普普通通的45分钟,而是学生人生的一段时光,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营造仪式感才能有效的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塑造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现将自己的几个观点总结如下:
第一,创新实验营造仪式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几乎所有的事实和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化学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及实验仪器很经典但有些传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之前没有办法实现的实验,都渐渐的实现了,之前没有条件完成的实验操作,都逐一的突破完成了。但是偶尔因为教师的惰性、观念的传统、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的冲突,这些改进后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方法并没有向学生展现,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分析课堂中的经典实验,偶尔的创新和改进,会成为化学教师营造的最美的仪式。如在氯气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室,鲁科版必修2课本中将氯气的性质与制备实验分开展示,实验形式也相对传统,如下图1和图2。
上述实验传统而又经典,但是药品用量较大,且产生较大量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氯气,只能设置为演示实验,更多时候直接用实验视频或模拟实验代替。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课堂、践行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可将上述实验微型化,设计如下的氯气制备与性质实验:
实验原理:氯气的制备:NaClO + 2 HCl === NaCl + Cl2 +H2O(“84”消毒液与洁厕灵反应);氯气的性质实验:氯气的氧化性、氯水的漂白性、氯水的酸性
实验药品:“84”消毒液, 洁厕灵, NaOH溶液, NaBr溶液, KI溶液, 淀粉, 品红溶液, 稀硝酸, AgNO3溶液, 石蕊溶液, 酚酞溶液, 蒸馏水, FeSO4溶液, KSCN溶液
实验仪器:小号透明调色盘, 保鲜膜, 10ml带针头注射器, 滤纸, PH试纸, 红色纸条, 透明胶带等。
实验步骤:⑴每组同学取3个小号透明调色盘,在标号处加入对应的物质后,用保鲜膜密封调色;
⑵用注射器吸取“84”消毒液、洁厕灵各5ml注入调色盘中间部分,并用透明胶带密封针孔;
⑶静置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装置
氯气的性质
序号
液体试剂
氯气的氧化性
①
NaBr + 滤纸
②
KI + 滤纸
③
FeSO4 + KSCN +滤纸
④
淀粉 + KI +滤纸
氯水的漂白性
①
品红 + 滤纸
②
干燥的红纸条
③
湿润的红纸条
④
有色的鲜花
氯水的酸性
①
石蕊 + 试纸
②
干燥的PH试纸
③
湿润的PH试纸
④
NaOH + 酚酞 +滤纸
氯离子的检验
①
AgNO3 + 稀HNO3
氯气制备与性质实验的微型化改进创新,不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最主要的是一改学生自认为自己特别熟悉的化学实验中的圆底烧瓶、集气瓶等常见化学仪器,学生的新鲜感倍增,除了近距离观察到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外,学生还能够在情感中获得满足,让化学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惊喜和仪式。
第二,身边的化学营造仪式感
化学就在身边,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零食袋、药品说明书、即热火锅、服饰、书籍、饮料、锅碗瓢盆、燃气燃料、笔墨纸砚等等,触手可及全部是化学,尽管如此学生还是觉得化学遥远。所以,我们需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从身边的化学物质着手,将这些身边的物质带入课堂,为课堂营造仪式感。如在有机化学基础《醇 酚》的学习中,课前要求学生第二天带自己现用的护手霜或擦脸油到课堂中来,并保持神秘感,学生欣喜又好奇。(图3)。再如有机物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每人带一张药品说明书,根据药品说明书所给化学结构式分析所含官能团(图4)。
图3 图4
利用身边学生随处可见的物质为切入点,将他们熟悉的物质带入课堂,将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通过真实的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教学的仪式感。
第三,网络资源营造仪式感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应该与时俱进,跟紧时代步伐。现在每个教室都配有网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利用网络资源查询资料、完成练习考核,再比如利用模拟实验平台为学生展现在真实实验中不可出现的错误操作,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若固块金属钠过大,反应太过剧烈,试管会直接炸裂(图6)。这个实验不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单纯的口述说明,学生不会太过在意,容易因失误产生危险。如果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仿真的模拟实验,学生会因其中的声音、现象和逼真的爆炸场景心声警戒。
图6 过大金属钠固块与水的反应
通过利用最前沿的网络资源营造课堂教学的仪式感,不仅仅可以实现自己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化学带给生活、社会的改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第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营造仪式感
教育工作者多数的疲倦感来自于重复、单一的做工作,所以消除教师疲惫感最好的方法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一些创新与设计,尽可能的让每一节课都与众不同。如抢答、计时比赛、小组比拼、让学生做小老师,讲给其他学生等活动,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学生培养竞争意识、合作能力以及在集体中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长处的意识,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最后我想说,仪式除了有一定的过程和形式外,更重要的是有“心”的介入,用心的就是认真的,希望我们这些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用“心”做教育,用“心”生活,用“心”传递重要的价值观念和有温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