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和态度与数学教学 刘双燕
情感和态度与数学教学
◎ 广东韶关凡口职工子弟学校 刘双燕
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之一就是情感目标,具体含义是: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过去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能力的培养、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发展只能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顺便进行,一但“知识学习”和“情感态度”发生矛盾,后者自然退位,依服于前者。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四个方面的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并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目标,有力的保证了学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情感和态度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一是来自教师的教学心态,二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心态。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浅述。
一、 教师的教学心态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古谚“亲其师,信其道。”是教师情感对学生学习影响的最好栓释。教师的亲和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愿不愿意学你这门学科,有没有兴趣学你这门学科。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他们往往根据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为人、甚至长相决定是否认真学你这门学科。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这样学生才能信服你;这样还很不够,同时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抓住学生的心,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您的谆谆教导、言听计从。
1、保持良好的情绪,多带给学生阳光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的心情往往影响一天的情绪。数学课多在早上,如果我们在早上因为学生的某种错误,比如没有及时交作业、没有预习功课、上课开了小差等等而大发雷霆,这样不但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无心学你的课了),今天一天恐怕都很难高兴起来了,其他课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他可能还沉浸在你的批评中呢,他不明白你怎么会发这么大火,是不是找我茬啊?)。因此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这能使我们的精神振奋、思路敏捷、语言生动流畅、表情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从而更好的发挥教学艺术的魅力。反之,带着不良的情绪进入课堂,会使教师的精神委靡、意志消沉、教学思路阻塞、思维迟缓、表情麻木、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师生关系紧张,从而影响教学艺术的发挥。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因某种原因心情不好,当天上课提不起精神,结果明明备得很好的课也会上得乱七八糟,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也不能象平时一样正确处理了,有的甚至把气撒到了学生头上,批评学生言辞不当、有的甚至打学生,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积极的教学心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长期的教育素养的结果,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结果,许多优秀的教师一进到课堂就倍感精神,一看见学生什么忧愁、烦恼都忘记了,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喜欢吗,这样的老师上课效果会不好吗?学生的情绪是受老师感染的,学生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你的课堂中来吗!
2、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体贴学生
渴望得到教师的真情实感,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以情感做催化剂,去默默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就要怀着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悉心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做好教育工作。实践证明,情感总是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影响学习动机的强弱、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忽视了情感教学,课堂上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使得不少学生对数学课堂失去了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学生肯定会有许多疑虑和困惑,教师除了言传身教外,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对中差生,对他们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不歧视他们,更不能放弃他们,对他们要多表扬,多鼓励,充分发挥情感的传导作用,为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学习优秀的学生也要经常激励和鼓舞的,否则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会降低。这是除了情感作用以外的其他方法很难奏效的。
3、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凡心理健康的老师,首先要能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爱护他们的,不仅对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表示赞赏,对他们的不足和缺点也要能够宽容和谅解。要对每个同学一视同仁,不能只关心好同学,相反对后进生应更加关心和爱护,更要多表扬少批评,因为他们平日受的斥责、冷遇多,期待着老师的关怀,教师给他们一点温暖,就会激起很大的反应,成为他们进步的起点。而好的同学却不缺表扬,对他们更要严格要求,才能使他们精益求精。
4、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在新的课程观下,显然已经远远不合时代的要求了,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要有:“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要关注、热爱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自信心的变化要极为关注,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人格的养成要非常重视,而不能仅仅以传授知识、掌握解题方法为目的。新的数学教材里面渗透了相当多的内容供我们选择,我们不能漠视它们,要很好的拿来加以运用。比如阅读内容的一些数学家的成功事迹就是我们教育学生的很好素材。
二、 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浓厚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1、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使一个人不断学习、不断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反之,则会使一个人不求上进,终身碌碌无为。很多大数学家正是凭借着对数学的浓厚感兴趣而成就终身的,象我们熟知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对数学的评价是数学好玩,他到90高龄还做数学题,搞研究。只要我们能够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起来,我们的教学就会轻松很多了。
2、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许多中差生为什么学习成绩时好时差,大多是情绪不稳定造成的,这其中有家庭的原因,更与我们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不够有关、与他们的成绩经常不好有关。过去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这只适合那些少数的已经成功的人士,我们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如果总是失败等着他,怎么还会有信心来进一步学习呢。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看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上,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一刀切以一个分数看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成功的体验,也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特别考试评价不能一刀切,要有不同层次和层面的评价措施和方法。
3,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数学学习很多时候不象文科的学习易懂,也不同于物理和化学的学习(能够时时感受到和生活的息息相关,容易感兴趣),新教材的编写虽然有一定的改观,但基本的一些数学公式和原理还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来学习的,不是仅凭兴趣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尤其对那些数学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往往就是缺乏意志,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才使他们越来越差,因此对学生进行意志力和毅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一是对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难度较大,就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分步解决;之二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整体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之三是要坚持督导检查、不放弃学习的每一个疑点,加强对中差生的辅导,帮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总之,随着新课标的深入人心,数学教育中以人为本的观念也必将扎根于每位教师的心里,非智力的因素对教育教学的作用教师们会认识的越来越深刻,尤其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会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认同。希望广大数学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研究这个理论,并能够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而不是走走过程,摆摆花架子,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有道德、有理想、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