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语感培养 包玉梅
阅读教学与语感培养
◎ 江苏省新沂市教研室 包玉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阅读作品要有一定的语感,没有一定的语感,对所读的的作品不知所云,如何能“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或“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不少老师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教参上提到的全都讲给学生听,又把大量的作业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感受语言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不留读书的时间,课外就更不用说了。没有时间读书,哪来语感的培养?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教育家夏丐尊就要求老师“具有强烈敏锐的语感,使学生感染”,并且说“这是国文科教师的任务”;语言学家吕淑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钱梦龙老师在提到文言文教学时主张通过熟读来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他说:“这种对古汉语的语感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必要条件。”三位专家不仅说明了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了语感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多听多说。语言环境是很重要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流传于世的“印度狼孩”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广州的孩子生下来,抱到北京去哺养,长大了自然会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英国的儿童自幼到中国来生活,将来会是满口汉语。道理很简单,语言环境使然。
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的语言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大多不是很理想,可以说是语文学习上的“先天不足”。在学校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机会很少,三年高中或六年中学下来,学生能够留有印象的课文恐怕是寥寥无几。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多安排些时间给学生读课文,对学校安排的早读课更不能放弃(如老师抓得不紧,学生读的恐怕大多是外语,甚至做数理化的题目);除了课文外,我们老师还要经常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还可以组织学生听听“广播剧”、“配乐朗诵”;引导他们课外收听广播,观看电视新闻等。听得多了,就会模仿着说。这样,在文学欣赏之中感知语言的含义、情味、节奏,乃至表达时的语气、感情,不仅丰富了知识,也增加了感受语言的能力。
二、要让学生多诵读,诵读就是有感情地高声朗读,只浏览或默读是不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得熟了,形象和思想感受到了,呼之欲出,生活语言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看不出的意思往往能在诵读中体会出来。要多让学生自己去诵读课文、揣摩课文,从而感知文章的语言。吕淑湘认为,白话文学生完全看得懂,或者基本上看得懂,教师完全可以少讲或不讲,要让学生多读、多感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有的课文教师有表情地读一遍,然后再让学生去读。他认为,一篇课文一经激发起学生的思想感情,词语就有了真正的含义,这时,词语就好象跟孩子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他们就不假思索地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感情的朗读才能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用恰当的节奏和语气,把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体味文章的含义、气势、韵味,体悟作者使用语言的奥妙。
三、要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形象语感。作文需要想像力,阅读也应展开想像。一种是再造想像。从作者看,通过想像描绘生活图景;从读者来看,就要通过想像再现这种图景,才会有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臧克家《难民》诗中有一句:“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作者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的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两者渐不可分,好象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学诗过程中的的点滴经验》)作者写这句诗时,是经过这样的形象思维的,我们读诗时也应该想象出这样的立体画面。另一种是创造性想像。有些作品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尽在不言中”,这就要展开想像的翅膀,去追踪无穷的乐趣。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在读时,展开想像,眼前就会展现出这样一幅景象:水流湍急的滔滔江水,重岩迭嶂的悬崖绝壁,激流中飞驰着一叶小舟,两岸山中的猿猴悲鸣不已,彩霞映照下顺流而下的作者……不仅有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象,还有诗人重返家园的欢快心情。这种想像能力我们可以称为形象语感。形象语感包括对景物层次、方位、人物活动的细节及变化过程,对动静、色彩等的形象感觉。
另外,训练学生语感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叶圣陶说:“要求对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可见,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分不开的。离开观察,语言文字就很难和生活联系起来,很难产生语感。
如果学生有了敏锐的语感,那么,在感知描写性文章语言时,脑子里会迅速再现有关表象;在阅读具有抒情性色彩的文章语言时,就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在学习阐明事理的文章时,就能深刻感受到内在的严密的逻辑关系。这样,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扎实了,语文能力也会实实在在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