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焕发语文课堂魅力 蒙丹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焕发语文课堂魅力

    ◎   陕西省大荔县实验小学    蒙  丹

    新课标要求我们打破课堂上的“沉默”,让课堂充满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活”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精髓,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课堂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焕发语文课堂的魅力。下面就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渗透生活理念,提高学生修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要想使语文走进生活,就必须使语文教育与生活互相融合,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如在教《升国旗》这课结束后,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升国旗的实习,学生身临其境,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严肃、庄严,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升国旗后,学生感慨万千。有的说:“我越来越爱我们的国旗了。”有的说:“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朴实的语言,从中却可看出学生的心灵确实受到了震动,这恐怕是光靠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取得的效果。课堂不仅是一个教育活动的场所,更是育人的主渠道。语文课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应致力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更应重视人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三维目标的落实,更要善于抓住课内外的有效资源,注重挖掘文本内涵,提炼人生哲理,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和做人品德等方面的生活事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情操。

    二、拨动学生情弦,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种充满生命活动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受到情感陶冶。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想象、唱歌、表演为载体,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融师情、激生情,以教师之情拨动学生心的情弦、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如,在教学《四季的脚步》第一节时,我把自己打扮成一位春姐姐,翩翩起舞,悄悄来到学生的身旁,男同学用打击乐(三角铁)伴奏唱起了歌儿——叮咚、叮咚,女同学蹲下来扮演绿草和鲜花,当她们看到了春姐姐,听到了溪水的歌声,迫不急待地钻出来给春天一份美丽,一个惊喜。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孩子们在想象、唱歌、表演中理解、背诗歌,我趁机打开音乐,全班学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诵着,真像一个个小诗人。学生在个体的自我满足与愉悦之余,受到美的熏陶,成为一个个个性飞扬的生命。就在那一刻,师生心意相通,互帮互学,投入热情,投入个性,一起分享、理解,形成真正的学习交互主体;就在那一刻,师生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创造,实现了真正的交流与对话。这种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更为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更加投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自主学习充盈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去引爆学生的情感火花,让课堂教学成为一池活水。

    三、合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感官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校的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所以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利用学校及社会提供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眼耳口鼻及心理的相互配合下完成语文学科的学习,这种调动学生感官的教学方式,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学生而言是十分有帮助的。

    例如在进行《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将杨梅的样子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对此有大概的认识,这便是给学生的视觉造成冲击;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如果身处在交响的杨梅林中,乡亲们采摘时的唰唰声,小孩子吮吸杨梅时的声音,都足以显示出故乡杨梅的美味,这从听觉上给学生进行成像;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品尝杨梅,让学生在下堂课上进行描述,这利用了学生的味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语文课文的理解,更能锻炼学生对各种感官的熟练运用。

    四、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教师需要加强对于文字语言的研究,并且深入思考文章内容,要对语言文学进行研究。只有教师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才能实施创新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创新过程中,需要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内容,并且紧扣语言。

    比如在讲解《月光曲》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创新因素,贝多芬在弹完一首曲子之后,盲姑娘非常激动,说到:“弹的多纯熟啊!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对于盲姑娘的猜测,贝多芬并没有回答,接着又弹了一曲。在“贝多芬没有回答”这句话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其中的内涵,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教学问题:“为什么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疑问?”指导学生展开设想和分析,学生得到了不同的答案:贝多芬不想被人知道,会有许多人拜访他;贝多芬谦虚;贝多芬默认了;贝多芬觉得碰到了知音,比较激动,所以说不出一句话;贝多芬急着想要弹出《月光曲》,所以没有进行回答;贝多芬感受到了《月光曲》的情境,没有听清楚盲姑娘的话;课文中省略了回答,后面的“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就是对于盲姑娘疑问的回答。学生的相关设想和分析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以及可能性,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加深了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指导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

     

     

     


    点击次数:49  发布日期:2020/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