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高中时政教育的思考与尝试 马士伦

    高中时政教育的思考与尝试

    ◎   山东定陶一中     马士伦

    时事政策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时政教育承担着帮助青年学生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与世界,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历史重任。这个任务完成好了,由几代人共同推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在高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的一门学科,而这种特点的拥有又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政教育,它已成为思想政治课不可缺少的时代性板块。历年的高考也总要将时政融于其他内容之中并占有较高的分值,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事实上,高中时政教育正日益成为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

    一、高中时政教育的功能

    时政教育既是生动活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也是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的一种必备的素质。鉴于此,有必要对时政教育的功能作进一步的探讨。时政教育应该有五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时政教育是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是具体、实在的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从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引导学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他们科学地认识形势,既符合青年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也是时政教育的根本任务。
      第二,认识、了解社会的功能。学习时政是高中生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先导。了解信息,是为了了解社会;学会选择判断,是正确认识社会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奠定走向社会的基础。科学地认识、了解外部世界是成长中的青年学生的必修课。时政教育正是他们学习社会知识的窗口。
      第三,学习知识的功能。人类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改造社会,必然要以一定的存量知识为基础,作为渴求知识年龄的青年学生,汲取各方面的新知识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当今世界,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知识扑面而来,新发现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时政教育的内涵。中国举办奥运、改革开放的成就、国际关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蕴含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法律知识;人类基因组、纳米技术、网络、生物芯片……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知识,令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过去许多陌生的东西,诸如股票、证券、关税、信贷、倾销与反倾销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本知识。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时政教育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学习、介绍新知识的作用。
      第四,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功能。时政教育的内容具有天然的综合性。在日新月异发展的新时代,现代科学已进入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的新时期,各方面知识的融合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和新的发现,往往都产生在边缘学科上。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重大事件和经济、政治、科技、历史、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要想清晰地认识某一事件,必然要详细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复杂的背景,从各种不同角度去审视,才能得出一个准确的、客观的、深刻的认识。时政学习就是要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将知识综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五,孕育创新意识、学习新思想、新观念的功能。时政教育中,"新"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认识新事物、了解新观念、把握新思想、培育创新意识是时政教育的本质要求。创新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精神。3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创新、开拓前进的崭新道路。新形势下的时政教育,某种程度而言,就是不断开拓创新的教育。
      将这五个功能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贯穿这五个功能的主线是素质教育。我认为,这五个方面事关人的发展、人的成长,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中时政教育目前的困境

    相对于时政教育的重要性而言,传统的高中时政教育显得尤为薄弱。这种薄弱既是投入上的,更是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上的薄弱。传统的时政教育奉行“一本书,一个字,猜好题目去考试”的方针,即要求学生先以每年筛选时政手册为依据,从头到尾背下来,然后,教师再想方设法围绕热点编印一大套题目,让学生记忆。这种教学方法既否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应该说,它完全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与今天重素质、重能力的素质教育思想是格格不入的。课堂教学如此,课外活动也不例外。许多学校受素质教育大潮的影响,也组建了各种旨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兴趣小组。然而,在升学压力巨大的昨天和今天,这样的课外活动往往只能在起始年级安排,并且还常常流于形式。可见,传统的高中时政教育,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是极其被动的,而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又决不是某个事件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是影响高中时政教育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因为有高考的压力,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保姆式的照顾”,为他们想好每一条可能出现的题目,并做好答案。即使学生想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去思考和解答,教师也不敢给予他们应有的信任;因为有高考,学生只能把最美的时光花在无聊的记忆中去,即使他们萌生兴趣,想拓宽一下视野,学校也不会提供这样的机会,频繁的测验也不允许有这样的时间。而另一方面,因为起始年级不考时政,教师就不注重学生的时政知识积累。结果就是:学生想学时,不让学;学生不想学时,却逼着学。这样的教育又怎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

    高中时政教育陷入内外交困局面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过程中,存在时政内容与课本知识的严重脱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只考虑如何组织好教材现有的理论知识,而忽略教材内容与时政的联系,更不用说,将时政资料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了,有些老教师甚至连教案都是多年如一日,这样的政治课教学又怎能体现时代特征呢?另一方面,许多时政兴趣小组活动只重视学生的兴趣所在,为了时政而讲时政,与学好政治课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自然就达不到通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政治课兴趣的目的了。

    中国传统思想对教师观念的影响也是高中时政教育处于内外交困的一个重要因素。“反求诸己”“独善其身”的传统思想使得教师在观念上较为保守,强调一切要面向自己,面向本职,为学习而学习,为时政而时政。认为学生在政治课课堂上就是要学会记忆书本知识,至于怎么运用那是高三总复习的事;在时政兴趣活动中也只要求学生了解一些发生了的政治事件,讲一些热门人物,使学生有兴趣就行了,至于为什么发生和怎样发展则不作分析。教师既没有认识到要通过学习和活动增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更没有意识到要实现高中时政教育课内外结合,让政治课教学特别是时政教育,着眼全局,面向社会。

    三、走出目前困境的探索

    素质教育要求在高中阶段重视培养学生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方面的基本素质,而时政则是社会人文现象的浓缩,所以,要发展素质教育,高中时政教育就必须摆脱内外交困的境地,实现课堂内外和书本内外的交融,这种转变过程也正是高中时政教育内外结合的过程。

    应试教育是影响时政教育的根本性因素,因此,要实现时政教育的内外结合就必须摈弃应试教育的思想,坚持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建立相应的时政教育运行机制。也就是要实现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到人格形成和能力素质培养并重,由时政教育面向考试到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性转变。

    独立人格的培养和社会意识的增强应成为高中时政教育的首要目标。高中生独立人格的形成需要在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中得以实现,所以,时政走进课堂,就要求课堂同时开放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坚持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摆脱时政教育对象“ 物化”的观点,视学生为生动、丰富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要,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自我观察、自我认识中进行自我体验,并在自我总结中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当然,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中生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的初期,缺乏社会经验,是非判断也比较感性化,所以,这个时期尤其需要教师准确而恰当的引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高中时政教育正确方向的保证。

    时政是社会现象的浓缩,时政教育也就必然要面向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特别是兴趣小组活动要改变过去单一讲座的形式,注意采用社会调查、走访参观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比如,在改革开放3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就组织学生研读有关改革开放30年文字材料,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社会调查、走访参观等让学生感受30年来的成就,并让学生写感受,然后再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多种形式的结合使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他们通过直接体验,加深对时政的理解,从而也增强了高中生的社会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高中时政教育要走出单纯知识传授的误区,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时政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时政教育的内容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高中时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并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要求在教师适当指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就某一个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材料来理解,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课外活动中,要放手发动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从各方面搜集信息,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就分歧点进行再调查、再整理、再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时政判断为线索,以课本理论为依托的能力培养模式。

    高中时政教育在内容上实现时政与课本知识的融合是其从“内外交困”走向“内外交融”的关键。应该说,社会意识的增强、独立人格和能力素质的培养,都是时政教育实现“内外交融”的一种趋向性结果。无论是他们要求的自我教育模式的建立,还是方式、方法上的创新,都必须以课内外知识理论的融合为载体。一方面,时政要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课本知识应与时政结合起来教和学。可以用时政材料引出课本理论,也可以用课本理论来分析和认识时政事件,还可在课前安排3分钟的时政演讲(比赛),并在教学效果的检查中充分引用时政材料和观点。另一方面,课本知识要走入实践,成为学生课外时政活动的指导。也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走入社会,运用课本理论的观点、原理去观察和分析时政。例如:在学习高一“经济全球化”时,我们时政活动社就组织学生以“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共分成农业、工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业、影视娱乐和商品零售业7个小组,最后共收到调查报告16份,采访记录7本近2万字,特别是商品零售业小组还对刚进入定陶市场的华茂、金霸两家“外地超市”与本地百威超市、汇合超市,进行了对比分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全局观念,而这种在课本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又是对课堂知识的检验和拓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了时政与课本知识的融合,从而成为时政教育内外结合的载体

     

     

     


    点击次数:33  发布日期:2020/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