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新课改下的教学的点滴思考 刘艳春

    新课改下的教学的点滴思考

                    ◎      宁夏中卫市第二中学    刘艳春

    当前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一种师生共建文化,它的出台,不仅将要改变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将改变师生的生活方式,正如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所言:“课程改革就是人的改革”,因此,我们应面对课改,享受课改。

          课程改革就是育人的方式改革。笔者认为那种传统的、人为营造的刚性“应试”环境,吆喝着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的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育人方式的异化。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是面向过去的教育,那种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智力轻情感、重共性轻个性、重竞争轻合作、重单科轻综合、重绝对知识轻变化质疑、重模拟训练轻科学探究等等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已在师生甚至家长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甚至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诚然,不同的育人方式便会塑造迥异的人才模式,现代教育的育人理念,已远不是为将来的社会这一“大机器”塑造出一个合适的螺丝钉,而是着力培养和增强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能力。

         课程改革就是学习方式的改革。曾经风靡一时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明确地指出: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着的最重要问题。教育从字面的理解,不同国度,不同文字有着不同的含义,如英语中education有“抚育、自身生成”之意,法语中Erziehung有“引导、唤醒”之意,在古代汉语中,“教育”则取“上行下效”含义,由此可见,同一种名词却蕴含着不意义,便昭示着不同教与学的方式。香港科技大学孙宪教授就课堂上的中、美两国学生的表现,一语道破两国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发问,而美国学生则为了装不懂而发问。”这一学习方式的差异也折射出了两国的文化差异。当今课程改革的核心正是针对这样的问题而突出强调科学探究,目的就是指导学生针对面临的问题应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些什么问题,更不是以前人的思想成为他们的记忆负担。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舒展他们的天性,放飞他们的心灵,从而最好地开掘他们的天赋!

          课程改革就是评价方式的改革。有位学者发出如此感慨:上帝好不容易将我们的孩子造得各种各样,但,我们当今的教育却又努力将他们塑造和雕刻为一种模型:一样的天,一样的地,一样的你,一样的我,整天价地做一样的事,成千上万的生灵逼仄一隅,小小的校园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分数则象征着这个小社会里公民的身份,“我心中,你最重,少了你,泪无穷”这句通俗歌词已成为分数的最好注释!因此便有这样的权威的调查结果,中国学生有三好:“基本功好,基础知识好,考试成绩好”;而西方学生有三强:“动手能力强,演说能力强,独立精神强”。显然,我们的教育优势正是西方教育力图解决的问题,而我们力图解决的问题正是西方教育的优势。传统的教育正因为用分数为学生们“量体裁衣”,从而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热,分数单、排名表被众生们视为“世界上最残酷的BBS”,而新课程改革所赋予的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是,给予更多的尺子,为每位学生都能拥有最多发展的机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人生最多成功的喜悦!

           课程改革就是师生关系的改革。“教”与“校”,作为我国两个古老的象形字,在远古时代就赋予了它们的特别意义:“教”原是“子”的边上站着一个手执教鞭的人,而“校”则为两块相交叉的木头,显然,它昭示着一种枷类刑具。不难发现,这二字的内涵,蕴藏着极其浓厚的专制主义味道!因此,我们当今课堂上,那种不怒而威,望而生畏的师生面面对立、心心相隔的模式也就见怪不怪了,许是一种千年沿袭。但这种望而却步、格格不入的师生关系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与时代的特征!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关于知识,众所周知的比喻是:学生需要一杯水的知识,教师则必须要有一桶水,后来发展为,教师光有一桶水的知识还不行,必须有一口源源不断产生的井,再后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教师拥有的知识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已将教师充分地固化成他是学生们仰望莫及的“权威者”和顶礼膜拜的“救世主”!而当今教育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作为化育后生的教师们也很明显地看到,光谈知识储备多少已根本不能适应人的发展需求了,当今富有时代内涵、充满时代气息的课程改革,需要的不仅如那奔腾不息河流的知识储备,需要的不仅是“大师”口若悬河的刚性灌输,而是彻底更新为另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就是让教师与学生相互间以情启智,以智冶情,和睦相处,和谐共生,从而相互依靠,真诚合作,肩并肩地一起去探索那奔腾不息的河的源头!因此,新课程改革已赋予了当今教育使命的全新内涵,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所言:“教育就是解放。”就是把人们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就是把人们从心灵之间那种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就是把人们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就是把人们从依附、盲从、狭隘、困顿、手足无措和心浮气躁中解放出来,就是把人们从陋俗、偏见、压力、奴役、抱残守缺和无形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当今教育的使命!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也让我们感悟到,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能感觉到趣味和美的存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是存在于先进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中的诗意的存在者!

         上海建平中学冯恩洪校长说过:“昨天的教育是充满作业的劳役和考试的恐惧,今天的教育则是充满求知的渴望和劳动的欢乐。”让我们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视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观念去迎接新课改、挑战新课改、感悟新课改、享受新课改!从而真正地提升我们师生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

     

                                              二00七年八月


    点击次数:52  发布日期:2020/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