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游戏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素养 杨敏
浅谈基于游戏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素养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杨敏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学前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我们幼儿教师的专业要求不仅仅是琴棋书画,能歌善舞,而是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游戏是幼儿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幼儿的学习路径。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说“游戏之于儿童是玩玩,之于教师是教育,之于教育是发展”。游戏能让幼儿身心愉悦,能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能促进幼儿团结协作、沟通交流、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如今我们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观察儿童,解读儿童,支持儿童以及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深度学习的能力。本文作者就从观察、解读、支持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游戏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培养。
一、做智慧的观察者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观察,可以获取幼儿发展的直接信息,去理解儿童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成长信息。了解了幼儿发展的真实水平,就可以给予儿童在该领域的最大帮助和支持,做一个智慧的观察者。
1.明确观察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观察的有效性。
观察是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归位的灵魂,是解读儿童的前提。在过程前应该明确三个问题:1.观察内容:孩子与材料的互动,孩子游戏的过程,孩子在游戏中的发展,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等。2.观察目的:了解孩子的游戏水平,支持孩子游戏水平的提升。3.观察前提:通过游戏计划,了解孩子的活动意图,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借助肉眼观察或相机拍照,利用表格汇总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有相对应的互动与支持策略的观察,也可以用定点观察、退位观察、流动观察等方式,或者是持续观察一名幼儿再拓展观察到一群幼儿。
2.用心观察,善于引导,具有儿童视角。
教师在观察时要用心,应在游戏中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在设计和开展游戏之前要把自己变成孩子,也就是要有儿童的视角,深入幼儿的世界,仔细观察幼儿的言行,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兴趣爱好和潜在发展的可能,做幼儿心声的倾听者,寻找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敏感地捕捉有价值的生长点。比如,小班老师在家庭区为孩子们投放了角色扮演中爸爸妈妈需要的衣服、裙子、皮包、鞋子、帽子等材料,玩着玩着,孩子没兴趣了。这是由于小班孩子对成人生活的认识不全面,积累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想象力也不够丰富,孩子就很难在游戏中反映出更多的角色,也无法对同一个角色保持长时间的兴趣。这时老师就应该添加更多关于角色扮演的服装:解放军的、警察的、医生的、消防员的、工程师的等,逐次投放这些材料来提起孩子们对角色扮演的兴趣。孩子们就会戴着听诊器,拿着棉签、注射器等医药用品扮演医生给小朋友看病,或穿着警察的服装去抓坏人,或扮演工程师,拿着扳手、锤子去积木区修“地铁”,穿着消防员的服装带着灭火器去“救火”……
二、做专业的解读者
儿童的认知和我们成人有着质的不同,有着独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教师要能准确鉴别幼儿能力的发展水平,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1.解读儿童的发展水平。儿童的发展水平有高低之分。新学期开始时,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情绪控制水平高,而有的控制水平就是低。老师不仅仅应该解读出儿童的现在发展水平,还应解读出儿童在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最近发展区),以及未来的发展水平,明确未来培养的方向。
2.解读儿童的学习品质。儿童面对学习、面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时,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倾向?有兴趣吗?好奇吗?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时,是继续还是放弃?儿童是否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这些都是儿童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都需要我们充分尊重、悉心保护,帮助他们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3.解读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有些差异是水平高低之分,有些差异是风格、类型之分,没有高低、好坏之异。比如有的孩子话多一些,有的孩子话少一些,有的孩子安静一些,有的孩子活跃一些。对于儿童的这些个体存在的差异,教师要从内心真正地接纳、欣赏,才是真正地读懂了孩子。
三、做巧妙的支持者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的现场指导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与幼儿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给幼儿。要借助各种不同的影响媒介来传递给幼儿,让孩子在无意识中接受到老师的指导,尽可能地避免把教师的指导变为对幼儿活动的干扰,以致幼儿失去活动的主动权而进入教师调控下无趣的操作过程。
1.耐心等待,善于“装傻”
支持儿童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点什么,有的时候,老师什么也不做,也是在支持儿童;而在有些时候,忙得团团转的老师,不一定真正帮到了儿童。不要急于去向孩子表达你的要求,也不要急于去扰乱孩子的游戏,而应该在静静的陪伴中,耐心地等待、倾听,哪怕此时的孩子是无声的,也要学会去听到他内心的声音。不要直接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该做一个积极的鼓励者。仔细分析,搭建鹰架,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励孩子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支持孩子富有个性地生长,要让小草长成小草,乔木长成乔木,支持和引导孩子按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发展。
2.用心陪伴,巧用语言
语言表达是老师的基本技能之一,语言交流也是和孩子最直接、最简单的互动方式。怎样和孩子说话,孩子才听得懂,愿意听,这也是一门技术。一般巧用“重复、描述、重构、延伸”这八个字 。比如“重复”:学孩子说话(幼:我在搭城堡。师:哦,你在搭城堡。)。再如“语言重构”,当孩子说得不完整时,如孩子说“高了,倒”,我们要重构“搭得太高了,会倒掉”;每个游戏活动回顾时,用规范的语言为孩子梳理经验,不啰嗦。
3.用心合作,适时介入
在细致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敏锐的思维对幼儿的反应做出直觉判断,并机智地合作。有时以玩伴的身份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模仿,有时借助材料的暗示,吸引幼儿注意,促进思维活跃。把握介入时机,适时提供帮助,让幼儿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如:大班孩子在搭建区用报纸卷搭建大桥,当处理桥墩的稳定性时遇到了困难,于是向老师求教。老师没有直接教授,而是启发其他幼儿,“谁能帮他们想出好办法?”孩子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用泡沫板搭桥墩,用橡皮泥固定桥墩,等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其他孩子也主动加入到了搭建活动之中,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说,“衡量一个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就不能不看她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组织与指导的能力,因为理解游戏的意义和价值,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并能够通过对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学前教师专业特殊性的最重要的体现”。在游戏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问题,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成长,真正做一个智慧型的幼儿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