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丰盈心灵的文字 汤荣梅
7
寻找丰盈心灵的文字
——教《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感
◎ 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 汤荣梅
曾经有一篇文字时时扣击心弦,每每思索,烦躁的心因此而不惊、不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的人格光芒,穿透时空,在我们心中闪耀,他的思想让我们的生命从世俗的尘网中挣脱出来,不为智累,不为情牵,不为名利搅扰,从而使我们能够找回自由、清洁的精神。“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一种看似轻松实则难觅而又深奥的境界!
沉浸于对庄子的认识中难以自拔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一定要清醒、灵活的处理学生思维中奇异的火花。
快速发展的社会、新潮时尚的学生,以他们的追求心态很难接受这种安稳平静这种精神家园的回归,所以立足于学生实际,也就显得犹为重要,而教师有时往往只注重个人的感受却忽略学生这一鲜活的有个体思想的人。肖川博士曾说:“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教师就应该用自己的丰厚积淀来指点学生的思想中的盲区,帮助其前行。
“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授此文时,一个学生的“意外”质疑:“老师,我觉的这篇文章有点消极,难道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定要想起庄子,而不能想起孔子或孟子吗?”这个学生打断了我创设的洁净和谐极具感染力的氛围,让我耳目一新,同时,思绪也有些茫然,但很快又稳住了阵脚,我赞许道:“这个问题的确经过了自己的深入思索,思维的火花会让我们深刻,借助这一问题同学们讨论一下。”
教师的鼓励是一剂良药,教师的认可是一种动力,教师不该吝啬自己对学生的潜在影响——鼓励的语言,课堂需要计划,但随机出现的问题也该及时解决,特别是对深刻学生的思想有指导性指引性的问题,更不该随意回避,这样的心灵交流来之不易。水到渠成,自然而成。同学们都积极踊跃的思索、探讨、发言,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熠熠生辉。以下为讨论的精彩片段:
(1)我认为,关键是“无路”二字,既然无路,还谈什么出路呢?学庄子,当然是无路之路,不得以而为之,但又必须为之。
(2)庄子这样做,太消极了!即使庄子这样做,我们也不能跟着他做啊!事实上,孔子、孟子周游列国,也是“无路可走”,但他们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依然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这样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该试着写《孔孟: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来激励人们在无路可走的地方开拓出路子,然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人各有志嘛!况且庄子也有积极的一面,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不与狼共舞,这种独立、自由、清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可是如果当时人人都学庄子,社会还会进步吗?
最后从这位学生的问题中教师进行综合点拨,结合当时社会的思想风尚并不是人人都学庄子,文化传统是文化屈从权势,我如此阐释:既然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文化屈从于权势”那么难道不应该有一种思想来防止一些人道德滑坡吗?难道不应该有一个精神清洁、思想独立、身心自由的人嘲笑这样的滑坡行为,提醒有可能滑坡的人,挽救正在滑坡的人吗?不仅当时的人们需要庄子的提醒和挽救,就是今天,我们也需要他来提醒和挽救。因为我们是从“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里走出来的。“摧眉折腰事权贵”仍然有可能是大批的人们最容易选择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就轻易的放弃独立和自由,那么我们国家民主建设的速度就会大大的减慢。
我们需要孔子孟子,因为我们需要前进;但是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也想想庄子。首先要保持一种清洁的精神,而不是腐败的本质;其次要保持一点独立和自由,而不是太多的屈从、盲从,以至自觉不自觉的维持这个专制色彩强的传统。
这篇课文就是立足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实际来写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永远代表着一种可贵的意识形态,它尽管不会成为激励我们在崎岖的道路上前进的动力,但是,它可以是防止我们在山道上滑坡的栅栏。
一堂课下来,重新审视哲学美文教学,似乎产生了质的飞跃,学生思考了,收获了;教师指引了,亦收获了。文学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阅读美文,发现美、感受美,情感受到震动,心灵受到撞击,只有触动心灵,才会引发思索,只有引发思索,才能使学生深入本质,内化为一种深刻。
语文教学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这也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一定都成为名家大师,但至少可以成为法国哲学家蒙田所言的“至少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的人。我喜欢将学生带入这种真诚的交流中来,并以此影响学生一时甚至一生。寻找丰盈心灵的文字,带给学生亦带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