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将生活理念融入初中“思政课”教学 赖平
浅谈将生活理念融入初中“思政课”教学
◎ 云南省大理市挖色中学 赖平
摘要: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道德品质”是初中“思政课”(即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他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人格品质,是人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进入新时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党和国家对办好“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生活理念的融入将会让“思政课”教学呈现出新的亮点。
关键词:初中“思政课”;课堂教学;生活理念
初中“思政课”也就是《道德与法治》课。思政课要回归德育、回归生活,是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初中“思政课”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就是说,“思政课”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也终将回归现实生活。对此,我们在“思政课”教学各个阶段就要贯彻以生活为基础的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立足学生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感知生活现象,把握生活逻辑,从而在教学中落实“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一、初中“思政课”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
思政课教学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把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在对生活分析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把学生已有经验与新学习材料发生联系起来,采用情境创设、角色互换、主题探究等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升华成新的生活体验。这样就缩小了教材、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二、初中“思政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我做法和经验是:第一,贴近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所选取的事实要注意从学生的同龄人或其身边选取。只有选出那些既有教育意义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佐证,才会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好奇心和关注度,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我发现班级的卫生搞得不好,地板比较脏,显然是昨天的值日生未打扫,于是即兴发挥,先让学生检查讨论班级的卫生状况,要求谈谈他们自己的感受。学生就议论开了,有的举报某同学随便乱扔纸屑并要求教师处罚乱扔垃圾的人,有的指责昨天的值日生没有责任心,没做好作为值日生必须做的事,有的则面露愧色并自觉弯腰捡起自己座位旁的纸屑。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引出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的课题和“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的道理。第二,贴近学生关心的生活。如歌星、影星、球星的生活等,以“偶像崇拜”为切入口,让学生自己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谈谈这些人成为“星”的艰难历程,引导他们不要盲目的“追星”,而要学习他们敢于拼搏,努力奋斗的精神,形成积极的自我新期待,主动把握自我,发展自我。第三,贴近学生向往的生活。比如网络生活,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但网络也使许多学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怎样才能成为网络的主人等。
三、初中“思政课”教学要让学生感知生活现象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政课教学要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堂过于追求理性化的倾向,重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感知。例如,在讲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挫折时,在面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引导学生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在“成长中的我”的生活道路上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教学对网络、逆反心理、竞争等问题的认识时,学生往往只看到其中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不利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运用一些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从而使学生感受在“我与他人的关系”的生活过程中真正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逆反心理具有两面性,竞争的利与弊,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总之,思政课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四、初中“思政课”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活逻辑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在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上,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在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基础上,实现生活逻辑的提升,体现国家意志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机结合,把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作为教育教学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把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变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在“身边的诱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来感知、认识诱惑,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诱惑利弊的认识,学习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从而回到现实生活中,用以避免不良诱惑的危害,学以致用,真正让思想品德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回归现实生活。
总之,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贯彻以生活为基础的新的教学理念,以生活贯穿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各个阶段,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立足学生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感知生活现象,把握生活逻辑,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学也需要“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李晓东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思想品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Z]. 201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