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沉淀成学习生活方式 何平
把阅读沉淀成学习生活方式
◎ 四川省苍溪县龙山镇柏杨小学校 何 平
摘要:阅读美化心灵,提高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要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阅读养成习惯,由此沉淀为生活方式。
关键词:阅读;沉淀;学习生活方式
温儒敏教授强调:“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这就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阅读养成习惯,由此沉淀为学习生活方式。
一、重树阅读意识,让阅读成为校园生活习惯
阅读不仅仅是升学、谋生的手段,更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素养,会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充满生机,充满幸福。让阅读的意识像春风化雨一样在学生心中滋润开来,需要领导、老师、家长和学生统一意识。
首先要从学校领导者开始。领导者的决策将决定航船能否真正到达胜利的彼岸,只有领导者对立阅读意识,才会把这一意识传递到教师和学生。其次,教师和家长要树立阅读意识。教师和家长要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看待阅读,支持、引导与监督,同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第三是学生要树立阅读意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的执行者,只有阅读的意识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才能把阅读付诸行动,成为一种习惯,自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二、优化阅读环境,让校园静静阅读场
1.创设校园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①创建教室、寝室阅读环境。当前的学生往往不是没有阅读,而是在“地下”轰轰烈烈地开展消遣休闲型、猎奇觅艳型等低品位阅读。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堵”不如“疏”,因此在教室、寝室设置图书角,把学生手头有的、老师能够提供的书籍杂志报纸集中到一起,定时公开阅读。②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笔者所在学校的图书馆图书资源丰富,阅读条件良好,能够保证学生的读物来源和阅读场地。
2.优化家庭阅读环境,拓宽阅读空间。
①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阅读的意义巨大,家长不是不知道其中道理,他们顾虑的是耽误孩子学习。只要在阅读的内容和时间上予以严格把关,就愿意陪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为此,老师可印发课外阅读告知书,以引起学生和家长对阅读的重视。②充分利用周边资源。要利用家庭已有的图书资源,并努力实现学生间的相互流通,扩大好书的来源,丰富读书的场地。③争取家长最大支持。一方面家长可以帮助监督孩子在家的阅读活动,另一方面激发家长自身的阅读兴趣,营造一个书香型家庭,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阅读环境。
3.建设阅读展示平台,强化阅读兴趣。
有了阅读的环境,还要有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
①开启阅读交流平台。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必须倚仗丰富的活动。可以适时举办荐书会(“好书共分享”)、读书报告会(“读书的快乐”)等交流平台。
②创设成果展示舞台。成果激励,是促使个体自觉行为的有力手段。可以创设主题阅读笔记本展示会、每月阅读之星评选活动、读书日志评奖、读书手抄报及《小白杨》校刊评比等展示舞台。
三、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一种行为要真正内化为人的一种习惯乃至生活方式,需要“目标引领→兴趣激发→过程巩固→行为内化”,达到习惯养成与生活方式沉淀。
1.加强内容选择,引导阅读趣味。
一方面,老师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在充分考量和尊重学生阅读取向的基础上,为学生开具书目,开设专门的荐书课、鉴赏课等课程,进行强力的正面引导。另一方面,专门开设“学生为我开书单”的活动。活动分三步走:首先“学生为我(指导者)开书单”,然后教师下水阅读,最后教师“现身说法”,甄别“魅力”。师生合作,进行目标引领。
2.加强读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根据精读的目的,可以按“三步法”对学生进行精读训练:
第一步是精读的基础,朗读其实既是操作方法也是检测方式,通过朗读的要求督促学生去落实字音、字形、字义和句读,疏通文意;又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句读语词的把握和文意的理解。
第二步主要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但不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简单把握上,对文本形式上的特点和内容与形式结合的特点同样予以关注。这一环节提出三个思考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通过复述来检测学生对文本基本内容的把握,辅以教师提问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形式的深入理解情况。
第三步重点关注的是对文本内涵的独到体悟。充分调动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促使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多质疑、多捕捉阅读带给自己的感受,获得独特体验,进而多记录、多表达。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报告或笔记予以评改,并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互相交流阅读所得。
3.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
(1)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可以采用摘要式、心得式、记载式等形式。
(2)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简言之,就是读完书之后的心得报告,是阅读者系统的收集、整理、研读与阅读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经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的文字作品。写读书报告的目的在于增加新知、提升研究和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传媒,普及经典阅读。
资讯时代,图片影像对传统阅读的冲击不小,将现代科技为我所用,不但能激发阅读兴趣,更能有效地将课外阅读引向经典阅读。一方面以电视节目、社会图片影像资源实现“阅读”普及。通过鲜活的影像图片来介绍相关文本,以片段的引人入胜来吸引学生阅读完整的著作。另一方面经典原著与改编影视比较阅读。利用学校展开校本课程教学的有利时机,专门开设了“小白杨”社团,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推介,并共同赏析名著名片。
阅读是一个人持续去追求知识,完善精神世界的生命冲动,是在一切已知之外获得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而语文教学要为人的个人生活服务,阅读要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我们在闲暇娱乐时,加进点经典著作、一段佳话,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之所得去生活,让阅读成为自己最自然的生活方式,享受读书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那初中语文教学就起到了教书育人之功效。